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公共自行车基础上,共享单车童年过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公共自行车基础上,共享单车童年过提升硬件配置、创新运营方式,发展更趋成熟。共享单车,通过短时间、大批量投放单车,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运营效率;能实现任意地点还车,提高了单车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通过扫码计时,支持支付宝、一卡通等移动支付手段。

从市场格局看,多家企业竞争激烈。ofo公司在自行车上加装密码锁,通过App实现租赁归还,“摩拜”单车凭借防爆轮胎、轴传动等高科技配置,以及实时定位、扫码开锁、智能计费等信息化手段,迅速获得市场认可。

共享单车发展至今,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快速普及、智能硬件水平持续提升,共享单车通过精准定位、扫码解锁等技术手段,摆脱了传统公共自行车赖以存在的停车桩,一举解决了系统设备复杂、维护成本高、租借归还不便等问题,迸发出巨大活力。

共享单车是治理“城市病”的有效手段。一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我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快速发展,地铁、公交已经构建起城市交通的“大动脉”。数量充足的共享单车能够充当“毛细血管”,补充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为民众出行提供高效的点到点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二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城市雾霾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共享单车在“尾气零排放”的同时,促进了私家车出行数量降低,减少了碳排放。

共享单车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而且能促进大众健康、推动创新创业。国务院曾先后发布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共享单车作为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兼具锻炼的功能,更容易推广普及。共享单车是推动“双创”的重要试验田。共享单车与网约车平台不同,其流量从线下导入,业务布局存在地域分隔性,具有重资产经营等特点,难以形成垄断,为各地创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摘编自《发展共享经济,推动绿色出行》2017年2月10日新华网)

材料二:

“原本应该文明共享的单车被恶意损坏或占为己有,使用者不按规定地随意停放,影响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倪素香看来,从一定程度上说,共享单车确实像一面反映国民素质的镜子,“照”出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不尽如人意。

“出现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固然有个人道德素质和道德自律的问题,但也有法律制度落后、监管缺位的问题。”倪素香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仅仅依靠个人自觉往往无法完全履行道德义务。共享单车等新业态的发展对使用者的素质提出了考验,同样也对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提出了挑战。

“共享单车企业应当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让管理服务更加完善。比如有单车公司给单车配备的是基于蓝牙通信的智能锁,内部带有GPS系统,保证实现实时监测,对停车规划、规范消费者行为都有帮助。关于支付安全、押金管理、车辆安全、‘僵尸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李伦说。

倪素香建议单车公司完善用户信用管理,奖励文明的用户,对损坏或随意停放的用户给予信用扣分,并对信用分数累计低的用户限制其借用。目前已经有多家单车公司采取了信用积分模式,信用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免押金。

专家指出,共享经济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重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

(摘编自《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2017年4月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单车在公共自行车的基础上提高了使用运营效率和便捷性,更新了支付手段,使得其发展愈加成熟。

B. 当前共享单车企业竞争激烈,分别利用各自优势来赢取市场认可过,扩大市场格局。ofo公司加装密码锁、摩拜通过高科技配置和信息化手段等。

C. 在全球共享单车的发展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处于落后状态,其无论从租赁模式、资源利用率,还是服务供给,都存在很多问题。

D. 共享单车出现后,也带来了被恶意损坏、占为己有、随意停放影响交通等社会问题,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民道德素质的高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分为两部分,分别就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和作用意义做以说明;材料二揭示了共享单车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B. 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是多元力量的推动的结果,如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的普及,智能硬件水平的提升,使其技术手段得一飞速改进,讯速解决了系统设备复杂、成本高、归还不便等问题。

C. 共享单车是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其数量充足,完善公交系统,又低碳节能环保,可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D. 材料二将网约车与共享单车进行对比,证明共享单车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能促进大众健康,是创新创业的试验田。

E. 由共享单车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以及其带来的变化表明,共享经济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重构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怎样才能使共享单车实现文明共享?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C 2.BE 3.示例: ①政府层面:加大法律保护,提高监管能力。 ②企业层面:提高技术手段,完善管理系统。 ③个人层面:理解共享精神,提高道德素质。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在全球共享单车的发展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处于落后状态,其无论从租赁模式、资源利用率,还是服务供给,都存在很多问题”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A项,“就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和作用意义”说法错误,应当还有“共享单车快速发展的原因”;C项,“可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错,应为“级解与减轻”;D项,“证明共享单车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能促进大众健康,是推动创新创业的试验田”错,只能证明“是推动创新创业的试验田”。故选BE。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怎样才能使共享单车实现文明共享?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共享的单车被恶意损坏或占为己有,使用者不按规定地随意停放,影响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从一定程度上说,共享单车确实像一面反映国民素质的镜子,‘照’出了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不尽如人意”“出现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固然有个人道德素质和道德自律的问题,但也有法律制度落后、监管缺位的问题”“共享单车企业应当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让管理服务更加完善。比如有单车公司给单车配备的是基于蓝牙通信的智能锁,内部带有GPS系统,保证实现实时监测,对停车规划、规范消费者行为都有帮助。关于支付安全、押金管理、车辆安全、‘僵尸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单车公司完善用户信用管理,奖励文明的用户,对损坏或随意停放的用户给予信用扣分,并对信用分数累计低的用户限制其借用”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如何才能使共享单车实现文明共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仿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醒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繚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C. 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在平淡的叙述中开始文章,但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D. 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身上也有人的影子。

2.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

3.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直觉的产物。他说:“凝神关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志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就是“直觉”。

宗白华指出,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一个虚灵世界,“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在这个虚灵世界中,人们乃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选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既否定美是客观的,又否定美是主观的,是基于对美是实体化的否认。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存在于意象之中,这里的“意象”就是美和艺术本体。

C.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截然不同的意象世界。

D.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景”不能二分,没有本质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总观点,既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B. 第二段对于“情”“景”的分析是为了解释意象为什么能产生美感。

C. 文章引用朱光潜在《论美》和《论诗》的论述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美存在意象之中。

D. 文章引用宗白华的论述,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结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我们就能获得美。

B. 只有情景统一,互相融合做到“情不虚情,景不虚景”才能构成审美的意象。

C. 朱光潜认为凝神关照外物,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产生了直觉件,进而就催生了意象。

D. 宗白华认为在情景交融的虚灵世界中,人们才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审美意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过去的一年,我国电影票房再创新高,达到440亿元。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年我国电影票房将破千亿大关。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怪圈,高口碑的电影票房不一定高,而被评为烂片的作品往往却票房冲天。以豆瓣评分为例,一些得分在5分以下的电影票房总能突破亿元大关,如被冯小刚炮轰为“自杀式电影”的《奔跑吧兄弟》仅得3.4分,票房却高达4.3424亿元;而一些蜚声影坛的名家执导的文艺大片票房却十分惨淡,如《刺客聂隐娘》,曾斩获戛纳、金马等多项大奖,在内地上映的票房仅5800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某知名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只看重演员,对于一些优秀影片的深层内涵、艺术手法什么的并不关心”。而受访的几个观众都表示,“有些文艺片根本看不懂,我到影院来就是图个轻松,为什么还要找罪受?”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阅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消遣性阅读,其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所以说,完全是浪费时间;第二种是网络式阅读,就是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种阅读效率高,因此可以使人快速增长知识,学业有成;第三种是精神性阅读,就是依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心醉于阅读,陶冶性情。唯有精神性阅读才能够让人变得有品位。

①消遣性阅读不一定完全是浪费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类比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以树木作类比,一个事物之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作价值判断才可确定。一旦本末确定,也就形成了本末的两重关系。从重要性来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反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俗话说的“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思维架构,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本质、生基础的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