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仿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醒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英不该嫁给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繚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 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C. 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在平淡的叙述中开始文章,但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D. 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身上也有人的影子。

2.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

3.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1.B 2.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3.示例: (1)满山遍野的植物,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 (2)果实和鸟雀,万物的成熟与新生。 (3)天色和草香,衰落中的生机。 (4)虫鸣,生命的渺小和短暂。 (5)汪曾棋和废名作品,单纯的事物可以长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分析错误,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答题时,先找到两个“疲倦”所在之处,然后结合其所在的上下文,理解其含义。第一个“疲倦”在文章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漫山遍野都是疲倦”,根据后文“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 “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 “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这里的“疲倦”的意思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第二个“疲倦”,在文章第三自然段,“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结合前文“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这里的“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3.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主旨能力。答题时通读文章,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把握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通读文章,文章先写了“漫山遍野都是疲倦”,“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障一般华丽,村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历经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这是说漫山遍野的植物是秋天的“信”,这个“信”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满树成熟的果实和和前来吃果实鸟雀是秋天的“信”,鸟雀吃了成熟的果实,飞行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未笑话的种子就发芽,生长,作者由此感觉到万物成熟和新生,自然万物的循环幽微和奇妙。“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仿如虫沥沥。”“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醒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天色和草香是秋天的“信”,从这个“信”中作者感觉到“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秋天的信是“虫鸣”,由虫鸣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短暂。“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重读废名短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繚绕,令人怦然”“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由此得出秋天是“信”是汪曾棋和废名作品,由二人的作品作者感受到“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直觉的产物。他说:“凝神关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志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这就是“直觉”。

宗白华指出,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一个虚灵世界,“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在这个虚灵世界中,人们乃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选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自然段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既否定美是客观的,又否定美是主观的,是基于对美是实体化的否认。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存在于意象之中,这里的“意象”就是美和艺术本体。

C.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截然不同的意象世界。

D.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景”不能二分,没有本质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全文的总观点,既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B. 第二段对于“情”“景”的分析是为了解释意象为什么能产生美感。

C. 文章引用朱光潜在《论美》和《论诗》的论述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美存在意象之中。

D. 文章引用宗白华的论述,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结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我们就能获得美。

B. 只有情景统一,互相融合做到“情不虚情,景不虚景”才能构成审美的意象。

C. 朱光潜认为凝神关照外物,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产生了直觉件,进而就催生了意象。

D. 宗白华认为在情景交融的虚灵世界中,人们才能了解和体验人生的审美意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过去的一年,我国电影票房再创新高,达到440亿元。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三年我国电影票房将破千亿大关。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怪圈,高口碑的电影票房不一定高,而被评为烂片的作品往往却票房冲天。以豆瓣评分为例,一些得分在5分以下的电影票房总能突破亿元大关,如被冯小刚炮轰为“自杀式电影”的《奔跑吧兄弟》仅得3.4分,票房却高达4.3424亿元;而一些蜚声影坛的名家执导的文艺大片票房却十分惨淡,如《刺客聂隐娘》,曾斩获戛纳、金马等多项大奖,在内地上映的票房仅5800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某知名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只看重演员,对于一些优秀影片的深层内涵、艺术手法什么的并不关心”。而受访的几个观众都表示,“有些文艺片根本看不懂,我到影院来就是图个轻松,为什么还要找罪受?”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阅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消遣性阅读,其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所以说,完全是浪费时间;第二种是网络式阅读,就是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这种阅读效率高,因此可以使人快速增长知识,学业有成;第三种是精神性阅读,就是依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心醉于阅读,陶冶性情。唯有精神性阅读才能够让人变得有品位。

①消遣性阅读不一定完全是浪费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类比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以树木作类比,一个事物之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作价值判断才可确定。一旦本末确定,也就形成了本末的两重关系。从重要性来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反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俗话说的“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思维架构,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本质、生基础的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妻子对酒驾的丈夫说:“你想死别带上我!”

B. 小明为了阻止过道上乱停车的行为,贴出标语:乱停车则放气!

C. 医院欢送康复病人的临别赠言:但愿您身体健康,哪怕我们的药生虫也不怕。

D. 李刚邀请赵明参加父亲的寿宴,赵明高兴地说:“祝家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