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概括分析题 清代经学之三派,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扬派最通。扬派的王念孙研究训...

材料概括分析题

清代经学之三派,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扬派最通。扬派的王念孙研究训诂,阮元研究名物制度,汪中辨明学术源流,都能师人所长,融会贯通。而焦循研究《易经》,黄承吉治文字学,则能前无古人,自创新例。故此扬派治学之规模、次第、方法及成就,自非吴、皖两派所能比及。

乾隆中叶兴起的扬州学派,成员皆以吴派惠栋、徽派戴震所开之朴学为宗,提倡古学,贯通经术,此其尚同一面。汪中复强调“才力所诣,各成其学”,“所造不同”;阮元谓扬学诸人或“博闻强记”,或“公正通达”,或“洁净精核”,或“细密详赡”,各具千秋,此其相异一面。诸人学术造诣有别,说明扬州学派不像吴、皖二派一样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与公认的学术领袖。

乾隆末年,扬州学派先进之汪中逝于杭州。硕果仅存的两位又离开扬州——高邮王念孙居京师,宝应刘台拱居镇江。而此时,阮元、焦循、王引之等扬学后起之秀渐次登上学术舞台。这些学者年次较晚,多数学术活动在嘉庆时期,他们相与为友,相互问学,致力于博贯群经,创通大义,故声名鹊起,扬学亦走向繁盛,得以区别于吴学、皖学,而独立成为一派。

道、咸以降,随着政治、社会的全面衰败及由此导致的扬州地位的衰落,经世之学与今文经学的兴起以及宋学的复辟,朴学风气渐趋漓薄,扬州学派也渐趋式微。而此时的扬州学派,仍能恪守朴学,不易其帜,保持了扬州学派的传统。扬学后期主要以宝应与仪征二刘氏为主。宝应刘氏有悠久的家学传统,刘台拱之侄刘宝楠辑《清芬集》,蕞录宝应刘氏历代之学。仪征刘氏则自刘文淇始。文淇受业于舅氏凌曙,但并未习染其今文经学学风。

                  (节选自冯乾《清代扬州学派简论》,有删改

1.根据文章第一段,概括分析扬州学派的两大特点?

2.扬州学派与吴派、皖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

3.结合全文,概括扬州学派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

 

1.通:师人所长,融会贯通;创:前无古人,自创新例。 2.联系: 扬派以吴派、徽派朴学为宗;不同: 各有所长(扬派最通,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没有有明确的师承关系;规模成就更大。 3.乾隆中叶兴起,提倡古学,各具千秋;嘉庆时期繁盛,博贯群经,独立成派;道咸年间衰落,恪守朴学,保持传统。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红楼梦》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黛玉说“孙行者来了……”“孙行者”是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其性格特征。

(2)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出场时说,“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 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作者是如何“不于有处写”诸葛亮的。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回想起以前和一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的光景。比试持续了一天一夜,在其他人建议和局结束的当口,圣地亚哥使出浑身力气,把黑人的手扳倒。

B. 《边城》中说爷爷接翠翠晚了,翠翠就哭了。爷爷叫翠翠坚强勇敢,不要遇到事情就哭。翠翠知道了很多妈妈的事情,爷爷却开始悲伤起来。

C.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为了解决他弟弟破产后的债务问题,宴请了克罗旭叔侄。这是他结婚以来的第三次请客,这件事在城里弄得沸沸扬扬。

D. 《狂人日记》中发现“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后来他狂病治愈而“赴某地候补”,这是作者对他寄予的希望。

E. 《茶馆》第一幕中,庞太监对王利发说“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句台词表明了维新变法失败后,保守势力又重新得势。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镌刻,以垂诸奕祀。我朝秘府,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著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复加校勘,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

                                   (弘历《刻三希堂法帖特谕》)

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5处)

即 钩 摹 入 石 矜 为 珍 玩 今 取 群 玉 之 秘 寿 之 贞 珉 足 为 墨 宝 大 观 以 公 天 下

2.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造就了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编纂《石渠宝笈》一书的目的。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名言: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

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