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名言: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小议“忙”与“闲”(论“忙”话“闲”) 海斯利特和西塞罗二人关于“忙”和“闲”的论断看似各执一词互为矛盾,事实上二人又都道出了“忙”和“闲”的紧密关系——忙与闲是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说的——有天资的人,当他们工作的最少的时候,实际上是他们工作得最多的时候。因为他们是在构思,并把想法酝酿成熟,这些想法随后就通过他们的手表达出来。(引——引述材料,提出论点) 忙碌必要之事为获得闲暇时光做喜欢之事创造条件。 热带雨林的特殊环境使得玛雅人生活的维持条件非常简单,一年70多天的忙碌劳作时间就足以解决温饱问题,余下的290多天的时间完全空余出来,玛雅人用每年的大约9至10个月的空闲时间创造了为数众多的金字塔、庙宇、广场、宫殿等等都是这些闲暇中的杰作,后世为之惊叹的玛雅文明正是在物质忙碌之后为精神闲暇享受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财富。(议1——分论举例论证) 忙碌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忙若闲。 达尔文跟随船队出海,整天忙碌着观察各种动物,然而他的心是闲暇的,他能够很早起床观察海上的生物,船靠岸时他也要下船到当地去观察动植物的特征。他是忙碌的,然而他并没有抱怨,反而更加投入地工作。 孙杨每一天要游10公里的距离才能一直保持旺盛的竞技状态,这基本上每天都泡在泳池之中,他是忙碌的,然而他并没有抱怨,反而全身心投入。只是因为投身于真心热爱的事业,即使忙碌也是愉快的,就如同在闲暇时光中一样悠闲自在。(议2——分论举例论证) 闲暇是忙碌后的高级享受。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忙碌中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些勇挑社会大梁,建立自己赫赫功名的名人雅士即使在忙碌中的闲暇缝隙也不忘享受生命的分秒。 你看那大战在即运筹帷幄的曹孟德,你看那对湘西文化诗情礼赞的沈从文,你看那对旧式礼教深切控诉的周树人,你看那可上九天揽月粪土万户侯的毛润之……他们在风云际会的历史时空,虽争分夺秒忙碌不休,也有“酾酒临江”,静谧《边城》,“古文碑钞”,“纳于大麓”……他们忙中有闲,以闲驭忙,享受闲与忙。(议3——分论自己的观点) 真正的生命不是碌碌无为,也不是马不停蹄,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之奔忙,享受自己富余的时光为之闲情,安安静静不是寂寞无聊,是充分品味忙碌思考行动,快马加鞭不是奔波负累,是充分忙碌耕耘收获闲暇享受自由。闲暇与忙碌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菜根谭》有云:“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联——忙与闲合论) 闲暇能带来忙碌,忙碌也可以带来闲暇。对于积极投入到工作或者学习之中的人来说,忙碌是一种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忙碌打开了通向知识财富的真正的门。闲暇从忙碌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自由的美好的逍遥境界。(结——总结论证自己的观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新材料作文题,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析】 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立意方向: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辩证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作文成绩不能超过四类中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

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生 存

沈从文

看完信时年青人心中异常纷乱,印象中浮出个寄住在岳家害痨病的妻子种种神情。又重新在字里行间去搜寻妻的话外的意思,读了又读,眼睛潮湿了。这时唯一办法是赶回去。

回去既无能力,并且一回到那小县城,抱着那快要死去的人哭一场,此后又怎么办?回去办不到,就照信上说的在此奋斗,为谁奋斗?纵成功了,有何意义?越想心中越乱。末了还是上街。

在街上乱走了一阵,看看一个铺子里钟还只九点,就进城去找他的朋友。到北京大学东斋宿舍见到了朋友陆尔全,正在写信。

姓陆的说:“老聂,你见我留下那封信了,是不是?”

他说:“我见到了那个信。”

“是不是有汇款?”

“有十块钱。你要用,明天取来你拿一半。”

“好极了,我们正急得要命,好朋友××回来就病倒了,住在忠会公寓里,烧得个昏迷不醒。我们去看看他去。这是我们朋友中最好的最能干的一个,不应当这样死去。”

年青人心想,“许多人都不应当死去!

两人到得那公寓里,只见靠墙硬板床上躺着一个长个子,两人站在床边,病人竟似乎一点不知道。陆尔全摸摸那病人头额,同火一样灼手。就问另外一个人,“怎么样?”

另外一个年青人就说,“怎么样?还不是一样的!明天再不进医院,实在要命!可是在路上一振动,肠子也会破的。”

陆尔全说:“我们又得了五块钱。”且把聂勋介绍给那人,“这是好朋友聂勋,学艺术的。他答应借我们五块钱。”

“那好极了,明天就决定进医院!”

聂勋却插口说:“钱不够,我还有多的,拿八块也成。”

陆尔全说:“还是拿五块罢,你也要钱用!这里应当差不多了。”

“五块够了,我们已经有了十二块!”

大家于是抛开病人来谈陕西近事,几个青年显然都是从那边才回来的。说到一个朋友在那边死去时,病人忽然醒了,轻轻的说:“死了的让他死去,活下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大家眼睛都向病人呆着。到了十点,两人回到学生宿舍,聂勋把那汇票取出来交给陆尔全,信封也交给他,只把信拿在手中。

陆尔全说:“是你家信吗,你那美丽太太写来的吗?她病好恢复工作了吗?”

他咬着下唇不作声,勉强微笑着。

陆尔全又说:“我看你画进步得真快,努力吧,过两年一定成功!”

他依然微笑着。

陆尔全似乎不注意到这微笑里的悲哀,又说:“你那木刻我给××看了,都觉得好。你做什么都有希望,只要努力。大家各在自己分上努力,这世界终究是归我们年青人来支配、来创造的。”

他依然微笑着。

看看时候已不早了,聂勋就离开他的朋友回转会馆去。在路上记起病人那两句话,“死了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的活!”且因为已把病妻寄来的钱一部分借给这个陌生病人,好像自己也正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到得会馆时已快十一点。

坐在自己那个床边,重新取出那个信来在灯光下阅看,重新在字里行间去寻觅那些看不见的悲哀和隐忍不言的希望。他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奋斗!我什么都不怕。我要作个人,我要作个人!

可是,临到末了,他却忍不住哭了。

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侧身睡在床上,让眼泪毫无顾忌的流到那脏枕头上去。

一九三七年五月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长荣而作

(节选自《沈从文文集·主妇集》,有删改)

注:①远在家乡寄住在岳家的妻子所写之信。信中说自己病重无医,把积余的十元钱给他汇来。②指聂勋。他在北京南城某会馆的小房子里画画,生活窘迫,每天只能吃一顿正餐。

1.小说开头第二段写聂勋“越想心中越乱”,请简析其具体原因。

2.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蕴含的深意。

3.聂勋将汇票交给陆尔全之后的多次“微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小说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7)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李翱书[1](韩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之言意皆也  是:正确的

B. 其安能有以乎  合:遇合

C. 乎京师者  贵:崇尚

D. 久,乍还侍左右   违:背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 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C. 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D. 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②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③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4.李翱在来信中希望韩愈做什么?韩愈为什么感到“欢愧来并”?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