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书为游艺之一,前代名迹流传,今人兴怀珍慕,是以好古者恒钩抚镌刻,以垂诸奕祀。我朝秘府,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著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复加校勘,择其尤者编次抚勒,以昭书学之渊源,以示临池之模范。

                                   (弘历《刻三希堂法帖特谕》)

1.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5处)

即 钩 摹 入 石 矜 为 珍 玩 今 取 群 玉 之 秘 寿 之 贞 珉 足 为 墨 宝 大 观 以 公 天 下

2.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造就了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编纂《石渠宝笈》一书的目的。

 

1.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 2.黄庭坚、米芾、蔡襄 3.昭示书法渊源,树立书写榜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即钩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口,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依据上下文推断本句的意思,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关键词“今”“以”初步断开,结合动宾结构句式断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名言: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

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生 存

沈从文

看完信时年青人心中异常纷乱,印象中浮出个寄住在岳家害痨病的妻子种种神情。又重新在字里行间去搜寻妻的话外的意思,读了又读,眼睛潮湿了。这时唯一办法是赶回去。

回去既无能力,并且一回到那小县城,抱着那快要死去的人哭一场,此后又怎么办?回去办不到,就照信上说的在此奋斗,为谁奋斗?纵成功了,有何意义?越想心中越乱。末了还是上街。

在街上乱走了一阵,看看一个铺子里钟还只九点,就进城去找他的朋友。到北京大学东斋宿舍见到了朋友陆尔全,正在写信。

姓陆的说:“老聂,你见我留下那封信了,是不是?”

他说:“我见到了那个信。”

“是不是有汇款?”

“有十块钱。你要用,明天取来你拿一半。”

“好极了,我们正急得要命,好朋友××回来就病倒了,住在忠会公寓里,烧得个昏迷不醒。我们去看看他去。这是我们朋友中最好的最能干的一个,不应当这样死去。”

年青人心想,“许多人都不应当死去!

两人到得那公寓里,只见靠墙硬板床上躺着一个长个子,两人站在床边,病人竟似乎一点不知道。陆尔全摸摸那病人头额,同火一样灼手。就问另外一个人,“怎么样?”

另外一个年青人就说,“怎么样?还不是一样的!明天再不进医院,实在要命!可是在路上一振动,肠子也会破的。”

陆尔全说:“我们又得了五块钱。”且把聂勋介绍给那人,“这是好朋友聂勋,学艺术的。他答应借我们五块钱。”

“那好极了,明天就决定进医院!”

聂勋却插口说:“钱不够,我还有多的,拿八块也成。”

陆尔全说:“还是拿五块罢,你也要钱用!这里应当差不多了。”

“五块够了,我们已经有了十二块!”

大家于是抛开病人来谈陕西近事,几个青年显然都是从那边才回来的。说到一个朋友在那边死去时,病人忽然醒了,轻轻的说:“死了的让他死去,活下的还是要好好的活!”大家眼睛都向病人呆着。到了十点,两人回到学生宿舍,聂勋把那汇票取出来交给陆尔全,信封也交给他,只把信拿在手中。

陆尔全说:“是你家信吗,你那美丽太太写来的吗?她病好恢复工作了吗?”

他咬着下唇不作声,勉强微笑着。

陆尔全又说:“我看你画进步得真快,努力吧,过两年一定成功!”

他依然微笑着。

陆尔全似乎不注意到这微笑里的悲哀,又说:“你那木刻我给××看了,都觉得好。你做什么都有希望,只要努力。大家各在自己分上努力,这世界终究是归我们年青人来支配、来创造的。”

他依然微笑着。

看看时候已不早了,聂勋就离开他的朋友回转会馆去。在路上记起病人那两句话,“死了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的活!”且因为已把病妻寄来的钱一部分借给这个陌生病人,好像自己也正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到得会馆时已快十一点。

坐在自己那个床边,重新取出那个信来在灯光下阅看,重新在字里行间去寻觅那些看不见的悲哀和隐忍不言的希望。他想,我一定要活下来奋斗!我什么都不怕。我要作个人,我要作个人!

可是,临到末了,他却忍不住哭了。

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侧身睡在床上,让眼泪毫无顾忌的流到那脏枕头上去。

一九三七年五月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表弟长荣而作

(节选自《沈从文文集·主妇集》,有删改)

注:①远在家乡寄住在岳家的妻子所写之信。信中说自己病重无医,把积余的十元钱给他汇来。②指聂勋。他在北京南城某会馆的小房子里画画,生活窘迫,每天只能吃一顿正餐。

1.小说开头第二段写聂勋“越想心中越乱”,请简析其具体原因。

2.请理解文中画线语句蕴含的深意。

3.聂勋将汇票交给陆尔全之后的多次“微笑”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小说书写人间苦难与至情,却只是平实地叙事。试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7)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 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