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 花 安 海 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  花

安 海

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南方的杏花能以枝来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

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来欣赏。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聪明的地方领导也便适时地迎合着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的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杏乡的某些公文里,会罗列着“杏花节”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来此参观,那些城里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杏花依然不管这些,她们只管自己开放着,她们知道自己前面的路有多长。花开有期,在那些城里人走了没多久,万亩杏园就已经是落英缤纷、蕾生叶长了。

和众多的赏花者一样,我也曾是家乡杏花的欣赏者。每年的春天,我和家人一起徜徉在杏花带来的春色中。至今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众多与杏花相伴的瞬间。但现在我却感到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

那一年到有名的杏乡观看了万亩杏林花海之后,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感到了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事实上,这众多的杏树正是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如果说杏花是北中国春天使者的话,那么这使者也是乡亲们派遣的。种植杏树,从育苗、植苗,到锄草、裁剪、驱虫,哪一步没有浸透着他们的心血呢?

而做为杏花本身来讲,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的美色和芬芳其实是专为蜂蝶而释放的,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就像我们过多关注于人的漂亮颜面而忽略了她们本身一样。而只有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杏树的美,他们非常清楚,杏花美只是杏树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月的杏花美只是杏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流露出的美的一角而已,是杏树在春天丢给人们的点点希望罢了。杏树的大美在七月流火的季节,缀满红杏的杏树表露出来的美才是一种成熟的美、完满的美。因此,乡亲们才会在面对杏花时,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他们会将杏花的花事常挂在口头嘴边,挂在街头巷议,挂在地角旮旯。他们会说“今年空花少、实花多,杏树能丰收”,会说“今年空花多、实花少,是树太瘦了”,会说“去年杏结得太多,今年该休枝了”,会说“可不要再下冷雨了,不然杏花该冻了”……说这些话时,好像面对的不是杏花、不是杏树,而是他们精心哺育的孩子,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为父为母者对子女的无边的牵挂。这种深邃诚挚的情思,是众多的赏花者难以企及的。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1.首段引用三位诗人的诗句,有何好处?

2.请简要说出文中画横线排比句运用的好处。

3.文中两处写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作者是怎样表现的?请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4.文章通过抒写杏花节赏花、杏花知音等内容,向读者表露了怎样的情思?

 

1.强调了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之美;(1分)为下文突出北国杏花的壮观美作了反面的铺垫。(1分)同时引用诗句激活了人们心中关于杏花的审美情绪,利于读者披文入情,(1分)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2.说明了我们只是在欣赏杏花的色、香、势,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为下文写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做了足够铺垫,突出了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 3.①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欲哭无泪的表情。②种植杏树,每一步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③他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④乡亲们既能欣赏到杏花的美色,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⑤乡亲们谈论杏花的语气中流露的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无边牵挂之情。 4.①颂扬了乡亲们对杏花、杏树真挚的关爱和欣赏之情;②外行者只欣赏外在美是肤浅的,创造美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呵护美、欣赏美的人;③暗讽了吟咏杏花文字的城里人和追求“杏花节”种种成绩的官员,他们也只是在利用杏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作用。首先明确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如下: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南宋陆游名句和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在内容上,是为了强调了南国杏花的精巧、纤弱、柔媚之美,同时激活人们心中关于杏花的审美情绪,利于读者披文入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结构上,为下文突出北国杏花的壮观美作了反面的铺垫。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文中采用排比的方式说“我们只是蛊惑于杏花的美色,沉迷于杏花的芬芳,感叹于杏花的壮观”。内容上,是为了说“我们其实只是一群很肤浅的赏花人”,“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杏花”,我们只是欣赏杏花的颜色、花香和气势,结构上,为乡亲们才是了解杏花、懂得杏树生命的人做铺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熟读文本,首先找到“乡亲们才是杏花真正的知音”这两处处于文章的位置。第一处在第五节,是在“一场冰雪忽然于夜间降临,覆盖了家乡的广袤田野,冰冻了杏花的一场春梦。我回到家乡的老村后,看到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而流露出来一种深深的无奈,那是一种欲哭无泪的表情。这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自己的浅薄”之后说的,表现了乡亲们面对受冻的杏花流露出无奈、心疼、欲哭无泪的表情。第二处在第六节,“它是杏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实际上就是杏树的繁殖器官……它是杏树通往杏果的一条生命的必经之路。我们许多人只是垂涎于杏花的美色,往往忽略了杏树的生命存在……”表明乡亲们不仅懂得欣赏杏花的美,更懂得欣赏整个杏树的美,更能领会到寓于美色中的那一种生命的气息和希望。然后结合上下文整合信息,并分条作答。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情感。外行者只欣赏外在美是肤浅的,他们也只是在利用杏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吟咏杏花文字的城里人追风显摆和追求“杏花节”种种成绩的官员的嘲讽。对创造美的人,真正懂得呵护美、欣赏美的人的赞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照画线句子,续写两个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句子。

坦然是失意后的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许多事情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请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             ,          ;        ,          。

 

查看答案

某中学在元旦前后将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活动项目如下),请你从中任选一项,为其写几句宣传语,以激励同学积极参与。

    活动项目:清洁校园路标牌、课本剧表演、现代诗歌朗诵、走向未来演讲会、赛赛我的歌喉、班内人人五分钟展示、敬老院送温暖、评选班级文化用语。

 

查看答案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只填序号)

①而阅读山水游记,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

③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④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⑤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

⑥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     (《诗经·小雅·采薇》)

(2)___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潜《归园田居·其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  别

范 云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空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注】范云:字彦龙,南朝齐梁间诗人。

(1)“东风柳线长”一句开篇写景,这对后面写离情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表现了“妾”送“郎”时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