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悻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

1.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做简析。

 

1.礼(或礼治)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反对为政以刑(法),认为一旦用刑(法)来执政,会使百姓丧失道徳感(“无耻”)。 荀子提倡“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对百姓不仅要用“礼义”教化之,还要用“法度”禁之治之。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用一个词概括孔子和荀子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首先应理解题中给出的两段话的意思,然后再概括两人在政治上的“共同主张”。孔子列出两种情况,从两种情况的结果来看,一是“民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来看,显然孔子的主张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礼治”;荀子认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是主张礼法并施。从共同主张的角度来看,则是二人都强调礼治。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述材料中,孔子与荀子对“刑”的态度有何不同?请做简析”,应先找出二人有关“刑”的内容,理解后概括作答。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子认为一旦对人民运用刑罚,百姓会“无耻”,可见孔子的反对为政以刑;荀子认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可见荀子礼法并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1)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夜(2)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3)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1)歌管:唱歌奏乐。(2)此诗作于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四月召王安石进京面对。(3)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同为描写春夜,两诗的具体时间却不相同:苏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王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门山县吏晓堂记

王若虚

门山①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②,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③,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始予得之,亲友失色,而不贺。予固戚然忧,至则事简俗淳,使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

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④,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谁曰不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门山:地名。②庳:低矮。③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④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退,君子之大致        处:隐退。

B. 亲友失色,而不贺          吊:忧虑。

C. 申申自如,冠带鞍马          申申:安详舒适的样子.

D. 荫长林,丰草              藉:垫着,枕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藉口                 击沛公于坐

B. 予固戚然忧               思虛垂空文自见

C. 至则亊简俗淳,使疏懒     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D. 谁曰不可哉               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隐”一说古已有之,时人以大隐于市为美,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故将县衙内的“三老堂”改名为“吏隐堂”。

B. 作者身处偏远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政亊稀少,每日与友登离旷望,寻幽觅胜,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C. 作者在门山县如隐士般悠然,又批评那些身居高位而沽名钓誉的人,表明他志不在隐,而想寻求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D. 与筠州刺史号其居处为“守道院”一样,作者命名“吏隐堂”是表明自己科学治理使百姓各安其分的政治理想。

4.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2)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小 题。

寒 雀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寒意嗖嗖,北风四起,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火把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嘻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梁,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唧唧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作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地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它们“呼拉”一声,四散飞去,庭院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小院篱笆上落满寒雀,争相踏上盛开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落进客人的酒杯。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吱吱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翼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自志》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竦竦发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闲赋,低头负喧,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4期)

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

2.作者描写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作分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对这个制度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别的国家,权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

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有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

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己。

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倾向于世袭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世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既然大家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我们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

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

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的额外赏赐。

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增长。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

到了战国时期,士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

(节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世官制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世袭是人类的本能,等级制度则给了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采取世袭制的借口。

B. 世官制在春秋时期虽有所松动,但依然占据主流位置,这让平民百姓很难获得机会走上仕途。

C. 世官制作为相对稳定的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可以缓解贵族内部的矛盾,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永久持续下去。

D. 在各种原因影响下,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整体性崩溃了,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度。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隋唐起盛行的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制度,可以看作是国家政治复杂化与囯家规模超大化倒逼现实政治的产物。

B. 不同于宋元明淸等时期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西周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

C. 孟子对理想化社会的描述,明确了不同的阶层在等级树上相去不远的地位,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D. 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契合了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也推动了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

3.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要求,每点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高三学生小李酷爱DIY作制作.近日,他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DIY大赛邀请,9月份去参加为期7天的培训和比赛。他很想去,但是父母认为现在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建议他放弃机会全力备考。请从小李 的角度,给父母写一封短信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①观点明确,层次清晰;②语言连贯、得体;③不超过 120 字。

爸爸妈妈:

 

 

 

 

 

 

 

 

 

 

 

 

 

 

 

 

 

 

 

 

 

 

 

 

 

 

 

 

 

 

 

 

 

 

 

 

 

 

 

 

 

 

 

 

 

 

 

 

 

 

 

 

 

 

 

 

 

 

 

 

 

 

 

 

 

 

 

 

 

 

 

 

 

 

 

 

 

 

 

 

 

 

 

 

 

 

 

 

 

 

 

 

 

 

 

 

 

 

 

 

 

 

 

 

 

 

 

 

 

 

 

 

 

 

 

 

 

 

 

 

 

 

小李

X年X月X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