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瓴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B.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将户主老太太与其他已经迁走的住户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身居杭州巷的不舍与满足。

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带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2.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C 2.(1)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2)引发“我”的感叹,为下文写老太太成为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3)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清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旧居的深厚情感。(每点2分,给满5分为止) 3.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和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情感取向:(1)对历史文明的敬畏;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3)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的消失的无奈;(4)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项,“并设置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误,本文以散文化的笔法弱化了故事情节。B项,“进行对比,体现了老太太的不近人情”错误,杭州巷10号成为最后一户主要体现的是老太太对其的眷恋,而不是不近人情。D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做好这道题,可以从手法、内容和结构几个方面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看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上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 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 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很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D. 艺术家非要把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或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踏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B. 儿童在游戏中假扮店主,如果他的弟弟假扮主顾,那么他的弟弟就不再是他弟弟,倘若他弟弟不在,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C. 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D. 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 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C. 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 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蓦然回首,总会发现: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一处景、……,让你我为之或感动或欣喜或遗憾或愤怒……

请以“蓦然回首”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颜值回归美学

厉震林

①在我看来,满眼“高颜值”明星的现象是非美学的,是粗放的甚至低端的文化行为。

②近年来,“高颜值”、“颜值爆表”的“美少年”出现了,中国电影业似乎又重回审美时代了,电影也从萧条走向复苏,乃至繁荣。从某种意义讲,当今电影的“颜值”几乎是靠明星的颜值支撑起来的。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影片是由哪几位“美少年”主演的,而对故事内容和影片内涵的关注反倒在其次。现在,连艺术院校招生也重考生颜值,以便与电影市场无缝对接

③中国电影界如此重视颜值,首先是“韩流”起到了示范作用,俊男美女如云,应该是只有童话中才会出现的图景,却被韩国电影和韩剧生生拽回了现实;其次是台湾“小清新”电影的催生效应,虽然说的是青春成长的“残酷”故事,演员却青春洋溢,俊美无限。

④还需要看到,目前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约为22岁,花样年华,也爱花样颜值,这既是一种自我青春的印证,也是一种情怀放飞的补充。而社会资本席卷电影产业,使市场经济的许多规则粗暴地进入电影业,资本的利润天性催使电影业千方百计去迎合青年观众,大量炮制青年人喜欢的“高颜值”电影,制造出电影业一片繁荣的假象。

⑤“高颜值”明星在银幕上到处晃动,不管何种职业、身份、性格,都是俊男美女,这既不符合生活真实,也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从而违背了艺术审美的规律。要知道,以前艺术院校表演专业招生,都是按照“生、旦、净、末、丑”配置的,因为生活当中有各种形象和气质的人,演员也就需要有各种形象和气质的。

⑥本来“高颜值”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常态。但是,如果“高颜值”电影在市场上占据着一种排他性的“霸王”地位,将其他类型的电影挤得无法“喘气”甚至无法生存,那么显然破坏了中国电影业的文化生态平衡。在电影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曾流行过审丑和审怪,也有过审丑和审怪挤兑审美生存空间的现象,但是,远没有“高颜值”电影来得严重。

⑦众所周知,电影应该有着更多的文化情怀以及责任,它不仅仅是逐利的工具与“选美”的平台,它还应该是民族“心灵养护”的“鸡汤”。“高颜值”电影,只是一个电影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和权宜性产物,它需要转型升级,需要让颜值真正回归美学。影片中的角色该有颜值就要颜值,无需颜值就要少颜值。高颜值演员能赢得喜爱,少颜值演员也可以获得成功。著名演员冯远征就说过,我的成功是少颜值、高演技类型演员的成功。可以说,优“质”(包括颜值和演技)演员越多,中国电影业的文化生态才会越加健康。

(有删改)

1.高颜值流行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2.请根据全文,理解第②段中“无缝对接”的含义。

3.结合文章分析,如何解决电影过度依赖“高颜值”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原下的日子(节选)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20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60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10年的老窝里来。

②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我从前院穿过前屋过堂走到小院,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③我站在院子里,抽我的雪茄。东邻的屋院差不多成了一个荒园,兄弟两个都选了新宅基建了新房搬出许多年了。西邻曾经是这个村子有名的八家院,拥挤如同鸡笼,先后也都搬迁到村子里新辟的宅基地上安居了。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的门洞里。在我尚属朦胧浑沌的生命区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做厦屋爷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在儿孙们此起彼伏的哭嚎声浪里抬出村子,抬上原坡,沉入刚刚挖好的墓坑。我后来也沿袭这种大致相同的仪程,亲手操办我的父亲和母亲从屋院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归结过程。许多年来,无论有怎样紧要的事项,我都没有缺席由堂弟们操办的两位叔父一位婶娘最终走出屋院走出村子走进原坡某个角落里的墓坑的过程。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及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④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⑤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⑥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我的第一反应是斑鸠。这肯定是鸟类庞大的族群里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我慌忙披衣坐起,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⑦我竟然泪眼模糊。

1.结合第①段,概括“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3.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2)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离骚》)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7)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