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原下的日子(节选)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原下的日子(节选)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20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60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10年的老窝里来。

②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我从前院穿过前屋过堂走到小院,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③我站在院子里,抽我的雪茄。东邻的屋院差不多成了一个荒园,兄弟两个都选了新宅基建了新房搬出许多年了。西邻曾经是这个村子有名的八家院,拥挤如同鸡笼,先后也都搬迁到村子里新辟的宅基地上安居了。我的这个屋院,曾经是父亲和两位堂弟三分天下的“三国”,最鼎盛的年月,有祖孙三代十五六口人进进出出在七八个或宽或窄的门洞里。在我尚属朦胧浑沌的生命区段里,看着村人把装着奶奶和被叫做厦屋爷的黑色棺材,先后抬出这个屋院,在儿孙们此起彼伏的哭嚎声浪里抬出村子,抬上原坡,沉入刚刚挖好的墓坑。我后来也沿袭这种大致相同的仪程,亲手操办我的父亲和母亲从屋院到墓地这个最后驿站的归结过程。许多年来,无论有怎样紧要的事项,我都没有缺席由堂弟们操办的两位叔父一位婶娘最终走出屋院走出村子走进原坡某个角落里的墓坑的过程。现在,我的兄弟姊妹和堂弟堂妹及我的儿女,相继走出这个屋院,或在天之一方,或在村子的另一个角落,以各自的方式过着自己的日子。眼下的景象是,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的小院,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院子里。原坡上漫下来寒冷的风。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④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小小的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⑤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⑥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我的第一反应是斑鸠。这肯定是鸟类庞大的族群里最单调最平实的叫声,却也是我生命磁带上最敏感的叫声。我慌忙披衣坐起,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只斑鸠围着另一只斑鸠团团转悠,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

⑦我竟然泪眼模糊。

1.结合第①段,概括“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3.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从未有过的空旷,从未有过的空落,从未有过的空洞。

(2)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的不尽的内蕴。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1.妻女(或家人)离别;关帝庙破败荒凉;祖屋沉寂阴冷;自己年事已高。 2.选取祖屋代表性的事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 “我”在祖屋生活的场景,表现了“我”回祖屋时深沉的感慨。 3.(1)一个人站在小院,因孤独而感到空间阔大,内心失落,从而有一种强烈的无助感。 (2)我在城市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我对城市生活厌倦和否定。(或表现了城市生活的丑陋不堪) 4.对充满生命张力的早春旋律的感动;对家园强烈召唤的愧疚;对亲人相继离世的伤感;对重新回到生命原点的感激(或对生命记忆寻根的感叹)。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第①段,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总结“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___,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离骚》)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张溥《五人墓碑记》)

(7)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得书

苏轼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注】韦回文机:织璇玑图的布机。前秦苏蕙织璇而成《回文旋图诗》,寄给身在异地的丈夫窦滔。

(1)简析上片“先觉春风一夜来”在全词中的作用。

(2)下片结尾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流露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必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 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忠告善道                  道:同“导”,引导

B. 盖尝而论之              因:趁机

C. 赵围                    释:解除

D. 而乃不血气之悻悻        胜:能承受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为智伯的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 方孝孺认为,豫让听任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却不能帮助智伯“销患于无形”,他的处事之道也有不忠的地方。

C. 方孝孺认为豫让为给智伯报仇,心甘情愿地加入刺客行列,没能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 豫让之所以漆身吞炭,甚至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4.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对豫让以死报智伯这一行为的评价。

 

查看答案

下面对唐代“以胖为美”的具体原因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A. 国力强盛,丰衣足食

B. 兼容并包,高度开放

C. 充满自信,不怕肥胖

D. 鲜卑血统,健硕为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杨柳岸,晓风残月。”游人漫步于河水边,将自己融入到一片清幽的早晨景色中,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B.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江南的秋雨滋润着每一个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C.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D.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