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某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某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一,当记者问到原因时,负责人说:“主要是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②“山寨”的东西是否应该鼓励或支持,不能一视同仁。对于那些侵权或有质量问题的“山寨”产品,应该严厉打击;对于那些不侵害他人权利和市场秩序的模仿行为,则应鼓励。

③唐纳德·特朗普战胜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赢得总统选举,成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对此选举结果,众人拍手称快

④从桃红柳绿到层林尽染,半年多的时光过去了,李秋君不仅成了张大千艺术上的知音,亦是生活上的知己,对他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

⑤针对目前国产谍战剧越来越注重“颜值”的趋势,有制片人认为,选用有粉丝基础的演员只是使电视剧如鱼得水,而不是成功的保障,同时也不是一种向市场的妥协。

⑥北大学者认为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对此,有高三学生撰文驳斥: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因其负面影响而放弃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有因噎废食之嫌。

A. ②③④    B. ①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⑤⑥

 

B 【解析】试题分析:①“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符合语境。②“一视同仁”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成语所用的对象是人。此处应为“一概而论”。“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强调看问题的标准要统一。③“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合语境。④“关怀备至”指关心得非常周到。此处符合语境。⑤“如鱼得水”形容遇到的人跟自己很投合或所处的环境对自己很适合。此处应为“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⑥“因噎废食”多用在小人做事不知轻重,因一点儿小事而推翻全部方面。符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妙地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含蓄的解答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写景喻情,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乐景衬哀情,借历史影射现实表达辛弃疾的哀伤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形容愁,总是极言其多,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和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代之。

(5)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用反问句强调自己避让廉颇并不是真正害怕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赞叹山河美景并承接上文,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论述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时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贤于弟子,二者仅仅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别而已。

(8)《锦瑟》中李商隐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两个比喻句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用武力扩张领土巩固边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约791~约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阅读下列选项,找出对本诗理解最为准确的两项

A. 诗的首联中,“一上”即“愁”表明诗人情感触发之突然,突出愁思来得之快;“万里”以空间之迢遥广大极言愁思之浓厚,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颈联中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山雨将到时,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的秦苑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汉宫里的景象,其间充溢着对秦汉兴亡的无奈和惋惜。

C. 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用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直接抒发了诗人乡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哀飒萧瑟,令人伤感。

D. 诗人在尾联中感叹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E.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景新颖而壮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

2.这首诗的颔联为历代人们传诵,已成为千古名句。请你根据此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谈谈它被千古传诵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溥,字时用,宜兴人。祖鉴,琼州知府,有惠政。溥,景泰五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宪宗初,擢左庶子,再迁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旋进礼部尚书。

弘治五年,刘吉罢,溥为首辅,屡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刘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事有不可,辄共争之。钦天监革职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择葬地,中旨复官。溥等言:“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幸门一开,佞人纷出,遗患无穷。臣等不敢奉诏。”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来朝,溥等与尚书倪岳谏,帝为请乃已。

帝自八年后,视朝渐晏,溥等屡以为言。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十年二月,溥等上疏极论曰:“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若复不言,谁肯为陛下言者。”帝感其言。

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李东阳、谢迁,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既毕,赐茶而退。自成化间,宪宗召对彭时、商辂后,至此始再见,举朝诩为盛事。然终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寻以灾异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经月不报,溥等皆以为言。于是悉下诸章,而罢诸言官弗问。溥时年七十,引年求退,不许。诏风雨寒暑免朝参。

十一年,皇太子出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帝眷留,久之乃许。赐敕给驿,遣官护送还乡,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一日,赐棺椁米布诸物,遣行人谕祭者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文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B.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C.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D.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旨,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诏令不按规定通过中书省发布,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下句的内降则相反,指中书省不经皇帝直接发布命令。

B. 中官,既可指宫内、朝内之官,也可以指宦官。后者也称中贵人,本文中的中官即是指宦官。

C. 荧惑,指火星。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令人迷惑,所以古代叫它“荧惑”。

D. 出阁,皇子出就封国叫出阁。皇帝的儿子们十几岁就开始让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地管理封国,没有皇帝的召唤,不能随便离开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傅效命朝廷,深受信任。他历职数朝,一直受到重用,并一路提拔到首辅大臣,位极人臣。他的意见建议大都能得到皇帝的重视。

B. 徐傅忠心耿耿,正直敢言。他制止了皇帝想将革职官员违规复用的想法,又批评皇帝大兴土木,溺于晏安,最终皇帝为之改过。

C. 徐傅做事稳重,坚持原则。他任首辅后坚守成法,不妄加改变;对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不恰当做法敢于争辩和进谏。

D. 徐傅生前受任,死后尊荣。他虽屡屡违逆皇帝的心意却从未因此被贬黜,退休时享受格外恩宠,死后赐赠丰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

(2)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教育不同,“互联网+教育”代表着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最新的教育理念。“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互联网+”加快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参与其中的师生既可以是教育的生产者,又可以是教育的消费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正所谓“【甲】”。因此,近年来,它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互联网+”开放式的教育生态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网络上的知识、信息层面的交互,而传统教育中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德、智、体、美熏陶感染的育人过程往往会被大量的个人上网替代,因此传统教育的育人功能有被弱化的危险。互联网虽然降低了学习的门槛,给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也因此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忽视对知识做系统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乙】,不加思考,学习到的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如此下来,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不断更新拓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些问题,对于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在【材料一】的【甲】处填入一句古诗,在【材料三】的【乙】处填入一个成语,下面选择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蹴而就

B. 病树前头万木春  走马观花

C.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蹴而就

D. 雏凤清于老凤声  走马观花

2.在上述活动中,如果要参加有关的主题研讨,除了上述三则材料之外,你还需要查阅哪些其他方面的资料?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两项,将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A.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挑战

B. “互联网+教育”获得的机遇

C. “互联网+教育”所遇问题的应对策略

D. “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E. “互联网+教育”的准确定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了长岭乡为脱贫致富而建牧场,随后被县里树为脱贫致富典型,为了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

B. 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 小说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刘乡长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