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了长岭乡为脱贫致富而建牧场,随后被县里树为脱贫致富典型,为了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

B. 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 小说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刘乡长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D 2.刘乡长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3.我不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照应前面情节并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关闭牧场,情节逻辑合理。②揭示文章的主旨,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③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令人深思。 我认为最后一段多余。理由: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应该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不宜太多太实。②从情节结构看,上一段已交代了情节发展的结果,领导很不满,最后一段没有特别情节需要,可去掉。③从主题表现看,去掉之后,不影响主题的阐述,戛然而止会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D“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词之所以微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的歌词,没有想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他最初本来没有这种用心,没有这种想法。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就是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可是,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微妙的事情发生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些个诗人文士,当他用游戏笔墨为了娱宾遣兴给歌女写歌词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隐意识的,自己完全都不知道的,流露表现在爱情的歌词中去了。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而且,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我们要观察一个人,看他揖让进退,他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当然,因为那是要给大家看的。可是,当他游戏的时候,因为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装腔作态了,所以,不知不觉反而把他更真的自我表现出来了。词就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就是说他本来没有要写自己理想志意的用心,只是给美丽的歌女,写一些漂亮的爱情的歌词。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调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意之间就流露表现出来了。

  词既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因此,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楚辞》有王逸的注解《楚辞章句》,说“要眇”是“好貌”,是一种美好的样子。又说:“修,饰也。”修,是说这种美是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说“要眇宜修”是形容娥皇的“容德之美”。关于湘君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简单的说,洪兴祖以为写的是娥皇,我们知道,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妻子,舜死了,娥皇女英泪滴洒在竹子上,成为斑竹;后来她们死了,成为湘水之神。这究竟是不是可靠,《楚辞》的湘君是不是娥皇,我们今天来不及考证,至少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所写的美好,是一种女子的魅力,而且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容德之美。《楚辞·远游》上还有“神要眇以淫放”一句,洪兴祖注解说“要眇”是“精微貌”。把两处“要眇”出现的注解结合起来看,我们知道“要眇宜修”的美,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一种美。

                         (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在初起时,并不承担言志功能,它仅仅只是一种诗人文士写给歌女的歌词,其主要为歌女的歌唱服务。

B. 写词的诗人文士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文化教养个性等背景在写词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于其创作的歌词中。

C. 人们平常所表现出的彬彬有礼其实是端架子,装腔作势的假象,缺乏挖掘个体身上最深隐本质的可能性。

D. 最初的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文士身上最深隐的本质往往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们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

2.下列关于“要眇宜修”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要眇宜修”出自于《楚辞·九歌·湘君》中的一句“美要眇兮宜修”,是对湘水上的神灵所具有的美态的形容。

B. 王国维认为词具有“要眇宜修”的特点,所以其境界就无法与诗的境界媲美,王国维指出“诗之境阔”而“词之言长”。

C. 在《楚辞章句》中,王逸注解“要眇”为“好貌”,“修”有“修饰”的意思,“要眇宜修”指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

D. 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和娥皇有关,这点虽然没有得到确认,但洪兴祖把“要眇宜修”与女性联系分析的理解有一定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微妙处在于诗人文士主观上并不想要把思想志意完全容纳进去,但客观上却无法避免地将其本质流露出来。

B. 人在游戏中往往是不设防的,因此诗人文士用游戏笔墨为歌女写歌词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将自己性格思想表现出来。

C. 王国维认为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和词各有特色,各有长短,各具特色。

D. 娥皇女英的典故的可靠性不会影响人们对词的美感的诠释,词具有一种女性的美,具有最精致最细腻最纤细幽微的美。

 

查看答案

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隋唐以后称“辅”。

B. 六艺,含义有二,一指儒学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二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指军事射箭技术;“数”指计算、数学的技术,在古代也可指理数、气数。

C. 相坐,又称连坐、随坐、从坐、缘坐,是指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连坐起源甚早,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连坐制度,商鞅变法时,立相坐之法。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以太尉替代大司徒,而与司马、司空并称为三公。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四大悲剧为《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倩女离魂》,四大爱情剧为《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拜月亭》。

B.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与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C.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慢词。

D. 《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译文: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一百多人一同前往。

B.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译文: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凭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就拿起佩带的刀自刎。

C.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译文:卫律大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带他)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无焰微火,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踩他的背部来流出淤血。

D.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