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妙地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含蓄的解答了梁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写景喻情,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乐景衬哀情,借历史影射现实表达辛弃疾的哀伤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形容愁,总是极言其多,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和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代之。
(5)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用反问句强调自己避让廉颇并不是真正害怕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赞叹山河美景并承接上文,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论述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时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贤于弟子,二者仅仅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别而已。
(8)《锦瑟》中李商隐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高洁的感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琵琶行》中,白居易用两个比喻句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过秦论》中,贾谊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用武力扩张领土巩固边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约791~约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阅读下列选项,找出对本诗理解最为准确的两项
A. 诗的首联中,“一上”即“愁”表明诗人情感触发之突然,突出愁思来得之快;“万里”以空间之迢遥广大极言愁思之浓厚,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颈联中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山雨将到时,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的秦苑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汉宫里的景象,其间充溢着对秦汉兴亡的无奈和惋惜。
C. 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用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直接抒发了诗人乡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哀飒萧瑟,令人伤感。
D. 诗人在尾联中感叹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E.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景新颖而壮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
2.这首诗的颔联为历代人们传诵,已成为千古名句。请你根据此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谈谈它被千古传诵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溥,字时用,宜兴人。祖鉴,琼州知府,有惠政。溥,景泰五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宪宗初,擢左庶子,再迁太常卿兼学士。成化十五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旋进礼部尚书。
弘治五年,刘吉罢,溥为首辅,屡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刘吉恣睢之后,镇以安静,务守成法。与同列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事有不可,辄共争之。钦天监革职监正李华为昌国公张峦择葬地,中旨复官。溥等言:“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幸门一开,佞人纷出,遗患无穷。臣等不敢奉诏。”八年,太皇太后召崇王来朝,溥等与尚书倪岳谏,帝为请乃已。
帝自八年后,视朝渐晏,溥等屡以为言。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十年二月,溥等上疏极论曰:“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马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缄默。臣等若复不言,谁肯为陛下言者。”帝感其言。
三月甲子,御文华殿,召见溥及刘健、李东阳、谢迁,授以诸司题奏曰:“与先生辈议。”溥等拟旨上,帝应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既毕,赐茶而退。自成化间,宪宗召对彭时、商辂后,至此始再见,举朝诩为盛事。然终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寻以灾异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经月不报,溥等皆以为言。于是悉下诸章,而罢诸言官弗问。溥时年七十,引年求退,不许。诏风雨寒暑免朝参。
十一年,皇太子出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华盖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帝眷留,久之乃许。赐敕给驿,遣官护送还乡,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上闻讣震悼,辍视朝一日,赐棺椁米布诸物,遣行人谕祭者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文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B.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C.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D. 公卿而下赋赠/祖饯皆叹羡/不能置逾年/卒于正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旨,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或诏令不按规定通过中书省发布,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下句的内降则相反,指中书省不经皇帝直接发布命令。
B. 中官,既可指宫内、朝内之官,也可以指宦官。后者也称中贵人,本文中的中官即是指宦官。
C. 荧惑,指火星。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令人迷惑,所以古代叫它“荧惑”。
D. 出阁,皇子出就封国叫出阁。皇帝的儿子们十几岁就开始让他们前往自己的封地管理封国,没有皇帝的召唤,不能随便离开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傅效命朝廷,深受信任。他历职数朝,一直受到重用,并一路提拔到首辅大臣,位极人臣。他的意见建议大都能得到皇帝的重视。
B. 徐傅忠心耿耿,正直敢言。他制止了皇帝想将革职官员违规复用的想法,又批评皇帝大兴土木,溺于晏安,最终皇帝为之改过。
C. 徐傅做事稳重,坚持原则。他任首辅后坚守成法,不妄加改变;对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不恰当做法敢于争辩和进谏。
D. 徐傅生前受任,死后尊荣。他虽屡屡违逆皇帝的心意却从未因此被贬黜,退休时享受格外恩宠,死后赐赠丰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端多者,健请出外详阅。帝曰:“盍就此面议。”
(2)令有司月给米五石,岁给舆隶八人,特官其孙文焕为中书舍人。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教育不同,“互联网+教育”代表着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最新的教育理念。“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互联网+”加快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参与其中的师生既可以是教育的生产者,又可以是教育的消费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传统教育相比,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正所谓“【甲】”。因此,近年来,它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互联网+”开放式的教育生态中,师生之间更多是网络上的知识、信息层面的交互,而传统教育中通过集体生活进行德、智、体、美熏陶感染的育人过程往往会被大量的个人上网替代,因此传统教育的育人功能有被弱化的危险。互联网虽然降低了学习的门槛,给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也因此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忽视对知识做系统加工的坏习惯。对于唾手可得的大量碎片化知识和信息,【乙】,不加思考,学习到的是很多零散的点,而难以加工成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如此下来,学习者的学习深度很难保证。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在不断融合,不断更新拓展,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学习大量新知识,如何应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如何选择自己需求的资源……这些问题,对于传统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习者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在【材料一】的【甲】处填入一句古诗,在【材料三】的【乙】处填入一个成语,下面选择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蹴而就
B. 病树前头万木春 走马观花
C. 雏凤清于老凤声 一蹴而就
D. 雏凤清于老凤声 走马观花
2.在上述活动中,如果要参加有关的主题研讨,除了上述三则材料之外,你还需要查阅哪些其他方面的资料?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两项,将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A.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挑战
B. “互联网+教育”获得的机遇
C. “互联网+教育”所遇问题的应对策略
D. “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E. “互联网+教育”的准确定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了长岭乡为脱贫致富而建牧场,随后被县里树为脱贫致富典型,为了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
B. 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 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 小说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刘乡长这一人物形象。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词之所以微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的歌词,没有想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他最初本来没有这种用心,没有这种想法。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就是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可是,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的。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微妙的事情发生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些个诗人文士,当他用游戏笔墨为了娱宾遣兴给歌女写歌词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隐意识的,自己完全都不知道的,流露表现在爱情的歌词中去了。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而且,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我们要观察一个人,看他揖让进退,他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当然,因为那是要给大家看的。可是,当他游戏的时候,因为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装腔作态了,所以,不知不觉反而把他更真的自我表现出来了。词就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就是说他本来没有要写自己理想志意的用心,只是给美丽的歌女,写一些漂亮的爱情的歌词。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调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意之间就流露表现出来了。
词既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因此,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楚辞》有王逸的注解《楚辞章句》,说“要眇”是“好貌”,是一种美好的样子。又说:“修,饰也。”修,是说这种美是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说“要眇宜修”是形容娥皇的“容德之美”。关于湘君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简单的说,洪兴祖以为写的是娥皇,我们知道,娥皇、女英是舜的两个妻子,舜死了,娥皇女英泪滴洒在竹子上,成为斑竹;后来她们死了,成为湘水之神。这究竟是不是可靠,《楚辞》的湘君是不是娥皇,我们今天来不及考证,至少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所写的美好,是一种女子的魅力,而且是从内在到外在的容德之美。《楚辞·远游》上还有“神要眇以淫放”一句,洪兴祖注解说“要眇”是“精微貌”。把两处“要眇”出现的注解结合起来看,我们知道“要眇宜修”的美,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一种美。
(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在初起时,并不承担言志功能,它仅仅只是一种诗人文士写给歌女的歌词,其主要为歌女的歌唱服务。
B. 写词的诗人文士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文化教养个性等背景在写词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于其创作的歌词中。
C. 人们平常所表现出的彬彬有礼其实是端架子,装腔作势的假象,缺乏挖掘个体身上最深隐本质的可能性。
D. 最初的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文士身上最深隐的本质往往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们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
2.下列关于“要眇宜修”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要眇宜修”出自于《楚辞·九歌·湘君》中的一句“美要眇兮宜修”,是对湘水上的神灵所具有的美态的形容。
B. 王国维认为词具有“要眇宜修”的特点,所以其境界就无法与诗的境界媲美,王国维指出“诗之境阔”而“词之言长”。
C. 在《楚辞章句》中,王逸注解“要眇”为“好貌”,“修”有“修饰”的意思,“要眇宜修”指带着修饰性的一种很精巧的美。
D. 洪兴祖认为“要眇宜修”和娥皇有关,这点虽然没有得到确认,但洪兴祖把“要眇宜修”与女性联系分析的理解有一定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微妙处在于诗人文士主观上并不想要把思想志意完全容纳进去,但客观上却无法避免地将其本质流露出来。
B. 人在游戏中往往是不设防的,因此诗人文士用游戏笔墨为歌女写歌词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将自己性格思想表现出来。
C. 王国维认为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和词各有特色,各有长短,各具特色。
D. 娥皇女英的典故的可靠性不会影响人们对词的美感的诠释,词具有一种女性的美,具有最精致最细腻最纤细幽微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