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財。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 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 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各个 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街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 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骨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 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交纳船税,支付牵挽、转搬 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它出现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宋、金、元诸朝,到明代依然活跃。

B. 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C.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 实物为本、民收民解是明初赋税制度的特征,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从征收到人库,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

B. 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 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文章在最后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 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于距离远、耗费大、风险多、手续繁杂,又受诸多留难,所以很难顺利完成上纳。

C. 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D.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1.A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说“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財”由此可知揽纳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的形式,而不是纳税制度。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ofo萌起校园,直至2016年10月,已来到全国22座城市、200多所高校,累计提供超过4000万次共享单车出行服务,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校园交通代步解决方案,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校园共享单车服务。

在城市,低效率的出行状况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两点一线的生活半径和不断加速的城市改造,让外来人融不进来,因此,ofo共享单车怀揣“随时随地有车骑”的朴素愿景,试图满足人们短途代步的需求。

在未来,ofo以开放平台和共享精神,以互联网创新模式提高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城市节约更多空间;让人们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随时随地有车骑,满足短途代步的需求。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与这种美好愿景背道而驰的行径:有人无缘无故把好好的小黄车扔到河里,有人残忍地把小黄车剖腹斩首(扒掉车胎、拆掉车座、拧断车把),至于有人把小黄车随意丢弃或隐藏在本不该存放的地方……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3)可以联想想象;或说明,或叙述描写,或议论抒情。(4)写出事理的真是和自己的真情。(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①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②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③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本文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指出三处加粗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似乎①:

似乎②:

似乎③:

3.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4.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名篇导读。

(1)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

(2)“金子!黄黄的、发光的、金贵的金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      》中的经典台词。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____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4)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树犹如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7)______________,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8)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9)______________,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赏析划线的句子。

(2)分析词中烘托映衬手法的运用。举一例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