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

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1.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谱,亦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B. 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

C.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

D. 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

B.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

C.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

D. 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

C.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D. 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1.B 2.D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现今可以知逍的较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后文所言金文家谱不再是“雏形”。 2.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宋时,并不是因为家谱失去了一些政治功能才由官修变为私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图文,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含诗歌)。     

不要抄袭;书写认真。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①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亮如灯,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山窝里飞到《史记》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化肥袋,一只肩上挂着镰架,加之衣衫褴褛,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将大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倒,结扎成捆。

②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一样的人,追逐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③说是麦客,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是关中人对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方叫“麦胡钐”,“钐”有抡开镰刀大片地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外出割麦,他们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④殷谦在《心灵真经》里谈到,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少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补贴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这就是麦客。

⑤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顷,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处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视野,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⑥割麦是个体力话,日光逼人的天气里,麦客要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束,极易倦怠又极其辛苦。

⑦我家曾多次雇佣过麦客。在我八九岁时,家里雇了两位来自甘肃正宁的麦客,依稀地记得,烈日下,他们挂着润湿的毛巾,挥汗如雨,令我深切地感受到“辛苦”二字。十二三岁那年,祖父又雇了两个女麦客,身体单薄,起初我小觑了她们,没想到巾帼不让须眉。

⑧祖父在世时,也曾当过麦客。十八岁,他与几位发小徒步六十多公里到武功县割麦。酷暑中,他一天甚至割过近四亩(可能长势不好,很少有人相信)。提起这件事,他大有好汉仍提当年勇的骄傲。

⑨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儿圆——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学费问题。

⑩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以与之分庭抗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稀疏的身影,这也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是最后的阵地。

⑪拍摄《麦客》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说:“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

⑫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淡出历史。但不该忘记的是,这些人曾经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抗争!

(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4期)

1.根据文中内容,概括“麦客”的特点。

2.简要阐述文章④⑤两段的作用。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作者对麦客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细”一句,写春柳在风中的姿态,点明了词人登超然台时的季节特征。

B. “试上”两句,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护城河里春水半满,满城繁花盛开。

C. “寒食”两句,点明词人登临的时间,写词人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D. “休对”三句,写词人借煮茶来消愁,表达出词人完全摆脱苦闷后的豪迈。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景,主要描写了词人登台所见的早春时节密州城郊外的景色。

B. 下片抒情,主要抒发了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诗酒自娱的超然态度。

C. 本词选取典型意象,构成意境,衬托“思故国”的哀情,手法独特。

D. 本词语言质朴自然,韵律和谐,眼前景与胸中情互相交融,构思奇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赵王鼓瑟                 鼓瑟:击鼓弹瑟

B.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一齐,共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        既罢归国,相如功大

C. 请以秦咸阳为赵王寿        有攻城野战大功

D. 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渑池之会,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智大勇,挫秦国之威。

B. 归国之后,蔺相如官阶擢升,从无到有,得意洋洋,仗言辞立功。

C. 廉颇自视功高。攻城野战,战功卓著,远胜口舌为劳之人。

D. 廉颇勇于改错。宾客见证,肉袒负荆,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