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图文,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阅读下面的图文,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含诗歌)。     

不要抄袭;书写认真。

 “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 湖南师大附中 张 乔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当一轮新月升起,照在空寂的幽谷里,有一株独生的兰花,冰清玉洁,直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这独处的正直中,他赢得了满天星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名著名言类材料作文,所以要借助分析名言来立意,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 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 辞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①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亮如灯,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山窝里飞到《史记》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化肥袋,一只肩上挂着镰架,加之衣衫褴褛,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将大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倒,结扎成捆。

②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一样的人,追逐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③说是麦客,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是关中人对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方叫“麦胡钐”,“钐”有抡开镰刀大片地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外出割麦,他们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④殷谦在《心灵真经》里谈到,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少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补贴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这就是麦客。

⑤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顷,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处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视野,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⑥割麦是个体力话,日光逼人的天气里,麦客要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束,极易倦怠又极其辛苦。

⑦我家曾多次雇佣过麦客。在我八九岁时,家里雇了两位来自甘肃正宁的麦客,依稀地记得,烈日下,他们挂着润湿的毛巾,挥汗如雨,令我深切地感受到“辛苦”二字。十二三岁那年,祖父又雇了两个女麦客,身体单薄,起初我小觑了她们,没想到巾帼不让须眉。

⑧祖父在世时,也曾当过麦客。十八岁,他与几位发小徒步六十多公里到武功县割麦。酷暑中,他一天甚至割过近四亩(可能长势不好,很少有人相信)。提起这件事,他大有好汉仍提当年勇的骄傲。

⑨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儿圆——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学费问题。

⑩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以与之分庭抗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稀疏的身影,这也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是最后的阵地。

⑪拍摄《麦客》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说:“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

⑫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淡出历史。但不该忘记的是,这些人曾经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抗争!

(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4期)

1.根据文中内容,概括“麦客”的特点。

2.简要阐述文章④⑤两段的作用。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作者对麦客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_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细”一句,写春柳在风中的姿态,点明了词人登超然台时的季节特征。

B. “试上”两句,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护城河里春水半满,满城繁花盛开。

C. “寒食”两句,点明词人登临的时间,写词人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D. “休对”三句,写词人借煮茶来消愁,表达出词人完全摆脱苦闷后的豪迈。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景,主要描写了词人登台所见的早春时节密州城郊外的景色。

B. 下片抒情,主要抒发了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诗酒自娱的超然态度。

C. 本词选取典型意象,构成意境,衬托“思故国”的哀情,手法独特。

D. 本词语言质朴自然,韵律和谐,眼前景与胸中情互相交融,构思奇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赵王鼓瑟                 鼓瑟:击鼓弹瑟

B.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言语

C.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相与:一齐,共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相如请得颈血溅大王矣        既罢归国,相如功大

C. 请以秦咸阳为赵王寿        有攻城野战大功

D. 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渑池之会,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智大勇,挫秦国之威。

B. 归国之后,蔺相如官阶擢升,从无到有,得意洋洋,仗言辞立功。

C. 廉颇自视功高。攻城野战,战功卓著,远胜口舌为劳之人。

D. 廉颇勇于改错。宾客见证,肉袒负荆,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雷雨》(节选)

    周朴园  (四凤端茶,放周朴园面前。)四凤,——(向周冲)你先等一等。(向四凤)

            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四 凤   煎好了。

    周朴园   为什么不拿来?

    四 凤  (看繁漪,不说话。)

    繁 漪  (觉出四周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没有喝。

    周朴园   为什么?(停,向四凤)药呢?

        (快说)倒了。我叫四凤倒了。

    周朴园  (慢)倒了?哦?(更慢)倒了!——(向四凤)药还有么?

         药罐里还有一点。

    周朴园  (低而缓地)倒了来

        (反抗地)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周朴园  (向四凤,高声)倒了来

        四凤走到左面倒药。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周朴园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

            (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周朴园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

       周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

        (恳求地)哦,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

    周朴园  (冷峻地)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四面看一看,望望周朴园又望望周萍。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哦!不!我喝不下!

    周朴园   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

         爸!我——

    周朴园   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

             周萍走至繁漪面前。

        (求恕地)哦,爸爸!

    周朴园  (高声)跪下!(周萍望着繁漪和周冲;繁漪泪痕满面,周冲全身发抖)叫你

             跪下!(周萍正向下跪)

        (望着周萍,不等周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现在喝!(拿碗,喝了两口,

             气得眼泪又涌出来,她望一望朴园的峻厉的眼和苦恼着的周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哭着,由右边饭厅跑下。)

1.下列对繁漪“拿起药,落下眼泪,忽而又放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着儿子无奈地含着泪,哀求自己,繁漪只好“拿起药”。

B. 繁漪为儿子在周朴园面前表现得懦弱,气愤地“落下眼泪”。

C. 繁漪内心屈辱,她再度挣扎、反抗,于是“又放下”药碗。

D. 在“拿起”与“放下”之间,繁漪经历了强烈的感情变化。

2.下列与人物有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是一个独裁者,他专制、冷酷,由不得任何人对他有半点反抗。

B. 繁漪是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也是专制家庭中敢于反抗的女性。

C. 周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听从父亲命令,自觉跪下来恳求继母喝药。

D. 周冲是一个单纯、善良的青年,他不满父亲的蛮横,同情母亲的遭遇。

3.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话剧是源于西方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B. 舞台说明只能出现在人物对话中间,通常用括号括起来,如“(不高兴地)”。

C.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发展,节选文字是围绕喝不喝药这个矛盾展开的。

D. 人物语言应体现人物个性,两次有命令意味的“倒了来”,凸显了周朴园的个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