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神 陈毓 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神

陈毓

十几年的光阴随水流去,江河归位,空气中又能闻见成熟庄稼的芬芳气息,孩子的笑闹声随炊烟在村庄上空明亮升起……

禹觉得郁积在胸口的一股气慢慢散开,让他的身子放佛要飘起来,又仿佛终于能够放下似的觉得轻松。从山巅向下望,阳光照耀着河流,照耀着村庄,照耀着田里劳作的男女。那些人,他们现在在路上遇见他,都要远远站住,静静垂下双臂,把头偏向一边,微微地向他笑,低低地唤他一声“禹爷”,然后目送他走远。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人民的拥戴声和欢呼声让他心惊,他只能微笑,可笑着笑着笑容就失了温度,僵在脸上冷冷的,使人难受了。

他越来越不爱出门,无聊地躺在石榻上,看着墙上裂缝中一株雨季里长出后又枯死的灰白的草发呆。呆着,不觉想到了来世,今生似乎没甚可想了,那来世呢?若是真有来世,还作一个治水的贤人么?禹独自呵呵地笑了。

来世?自己倒愿意变作一棵树,禹想。不做激流中的石头,不做可以轻松飞过湍急流水的飞鸟,就做一棵苍苍的枝深叶茂的树,长在人迹不能至的山之凹,自在之外,顺便给远行的飞鸟停停脚,让劳顿的兽在它的枝干上蹭蹭痒……

呵呵,禹感觉快乐、感觉宽慰,再次笑了。他听见耳边讽讽的、簌簌的、淅淅的声响,恰似风吹树叶的声息,树枝沐在雪中雨中的声息,多么好啊。禹仿佛真的感觉到鼻息之间那树叶清苦的潮润气息,闻见当风到来雨到来雪到来时,树散发的各个不同的美好气息。

被这种念头拧着心,禹不觉并拢了双脚,伸直身子,双手合十,用力向上提升身体,同时向右旋转。禹慢慢旋转,慢慢把重心转到一只脚上,并且越来越快地旋转,快到自己感觉都要飞起来了。他真的是飞起来了吗?禹听见身体中噼噼啪啪的声响,仿佛体内正在开花,在一声紧似一声的噼啪声中,他感到上半身越来越轻,而他的双脚似乎合二为一了,那么牢靠、那么扎实地和大地亲密相融。他真切地感到脚下泥土松软的温热气了。

惊喜和幸福涨满内心,让禹有点昏晕,他顺其自然地昏晕了半刻钟。随后他慢慢从那种昏晕里醒过来。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他看见自己的下半身已然是一截苍苍树木了,他将信将疑地沿着树身向上看,他看见自己的头上正顶着一棵高大茂盛的树冠,巨大的幸福感冲击着禹的头,使他沉沉睡去。醒来的第一个念头,禹就是热切的等待妻子。他一心一意地等妻子到来,他一定要说服她也变成一棵树。想当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确使她颇受了些冷落和委屈,现在,如果妻子也愿意变成一棵树,那他从此将根根叶叶、枝枝杈杈地终日与她厮守一起,还有什么遗憾呢。再说,单是变树时的美妙感觉,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她试一试。

要是她不肯听他的呢?那就一把抱住她,哄她、教她一一收拢双脚,双手合十。帮她旋转。飞升。看,变成树了吧。变树的感觉如此美妙,体会到了,她也不会埋怨的吧。

可是,妻子怎么还不到来呢?禹打算像一棵树那样伸展身体,向着远处张望张望。却只听见脚底下“啪”的一声,犹如瓦钵摔碎在地的声响。禹惶然低头,却看见自己依然端坐的神龛上,在终日缭绕,从不肯有片刻歇息的香烛烟雾里。禹仿佛做梦似的长久地发了一回呆。

被常年的烟火熏灸,禹感觉自己的眼睛是那样肿胀,他的肩背僵硬如同死了一般,治水时落下的腿病使他的双腹沉重,没有一丝想要动弹一下的欲望。

收回视线,端正目光,从深沉的恍德中清醒,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营造了尘世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侧面写了禹的治水泽被后世,神的地位实至名归,也为下文要做了铺垫。

B. 大禹走神了,“无聊地躺在石榻上”没有事业可做,被供成神的日子,失去了生活的感觉,赋闲在神位上,没有了治水的劳作,于是,在出神中,他回想了自己的种种,剖析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C. 禹想象着自己变成一棵树,表达了他不再想四处颠簸,想让生命在宁静中收获喜悦,以及要补偿自己的妻子,两个人厮守在一起,收获俗世幸福的愿望。

D. 最后一段,“禹还是在神龛上尽力地坐正自己的身子”,反映了他虽然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对尘世的实在、温馨、幸福的畅想,但是他最后还是喜欢做在神龛上受人们顶礼膜拜的神。

2.结合全文,如何理解“那景象让禹有点幸福、有点疲惫,还有点莫名的感伤。”这句话意思?。

3.本文以“出神”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1.D 2.①禹治水成功,造福百姓,受到百姓的拥戴与 尊敬,被封为神,感觉有点幸福;②作为神,他只能微笑,时刻有神的举止,神的风度以及接受百姓的朝拜,感觉有点疲惫;③被封为神后,只能在神龛里接受供奉,失去了体验世俗生活快乐,感觉有点伤感。 3.“出神”本是一种思维的游离,被封 神后,百无聊赖,出神中,他回想了自己的种种,剖析了自己的生活与生命 ,思考是否走出神位的内心纠结作者以对生命独特的艺术感觉,把一个成功人士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对尘世的实在、温馨、幸福的畅想,对尘世的丰富多彩画卷的欣赏,呈现于笔端,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其作用是运用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巧妙、含蓄委婉地传递出作者对自己笔下人物的深刻解读。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喜欢做在神龛上受人们顶礼膜拜的神”错误,而是缺乏放弃人们对自己的膜拜,走出这些光环,走出神位的勇气和能量。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幸福”“疲惫”“莫名的感伤”的具体所指以及原因,和足以从文章中提取。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深层含义,再从“表达主旨”和“双关”的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蔚为壮观的中国史诗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曾就“中国为什么没有史诗”这一问題发表过看法,认为以西方史诗源于神话来看,中国由于过于早慧,早早脱离神话时代,过上成人生活,孔子所说的“不语怪力乱神”是普遍社会心理,所以史诗不发达就不难理解了。但仁钦道尔吉和郎樱合著的这部《中国史诗》以丰富的资料向我们呈现了蔚为壮观的中国史诗的版图,不仅说明了中国有着种类繁多的史诗,而且表明中国的史诗有别于西方的史诗,形成了自身的传统。

全书勾勒出了中国史诗的“诗群”现象,如蒙古史诗群、突厥史诗群及南方英雄史诗群。这些诗群的存在,凸显了不同民族对历史演进过程中族群命运的理解,对族群事业的关切。对此,著者进行了类型学的研究,早期的如创世史诗、抢婚型史诗、考验姆型英雄史诗、勇士与多头恶魔斗争型英雄史诗等,中小型英雄史诗如婚事加征战型英雄史诗、家庭斗争型英雄史诗、狩猎型史诗……从这些类型中我们可以窺见不同民族曾经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超越,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精神的特质。

由于各个民族、不同部落的具体生活遭际不同,他们的史诗中即使是对同一个主題,也形成了差异性的表达。譬如,“英雄与马”是北方英雄史诗中永恒的主題,但在具体的史诗中表现却各有不同,像在《艾尔托西吐克》中马是英雄的守护神,而在《库尔曼别克》里,马則是英雄的生命,最特别的是《阔布兰德》中,英雄的妻子用最好的乳汁喂养马、亲自调教马,凝聚了母亲般的爱意。正是这样的富有差异的想象和表达,构成了中国史诗整体上的个性分明、丰富多样和绚丽多彩。

这些不同的形象特质在根本上联系着不同民族的文化想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我们可以说,中国史诗中凝结着的各种精神象征,蕴涵着的各种叙事母题,构成了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也成为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的丰富资源。就此而言,《中国史诗》对中国各民族史诗的讲述,对理解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态文化资源的构成和文化融合,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资料。

书中还特别强调,中国史诗是以口头产生、发展并流传至今的活态史诗,这一生存状态是中国史诗与印欧史诗的主要区别。正因此,书中对每一种史诗的介绍,都尽量吸收了许多民俗学研究和田野考察的成果,涉及对口传方式、说唱艺人、传唱仪式的描述。如对各个地区不同的《江格尔》演唱习俗、禁忌的描述,对“玛纳斯奇”(玛纳斯的演唱者)家族谱系的介绍。小说家马原在他的名篇《冈底斯的诱惑》中,写到沉默寡言的青年藏民顿珠,一次外出放牧,遭遇种种神奇之事后,突然想唱歌,开口就是格萨尔的传奇,仿佛他原就从师多年学唱这部恢弘的民族史诗。《中国史诗》让我们看到,马原的这一“虚构”实际上来源于史诗传唱艺人的普遍情况。如著者介绍巴扎8岁时昏睡七天,梦中受托,醒来顿悟,能够生动、流畅地说唱《格萨尔》。这种情形出现于多种史诗传唱艺人那里,被著者概括为“神授说”。这些虽带有传奇色彩,却共同说明了艺人们惊人的记忆力,也表明史诗的传唱自古以来口口相传,成为民族生活的有机部分,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提供不绝的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光潜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国过于早慧,早早的脱离了神话时代,过上了成人的生活。

B. 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从不同民族曾经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超越中窥见的。

C. 中国史诗整体上的个性分明、丰富多样是由各个民族、不同部落的具体生活遭际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的表达所构成。

D. 仁钦道尔吉和郎樱合著的《中国史诗》说明了中国的史诗形成了自身的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史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蒙古史诗群、突厥史诗群及南方英雄史诗群等,凸显了不同民族对历史演进过程中族群命运的理解,对族群事业的关切。

B. 《艾尔托西吐克》中马是英雄的守护神,《库尔曼别克》里,马则是英雄的生命,《阔布兰德》中,对马凝聚了母亲般的爱意,可见“英雄与马”是北方英雄史诗中永恒的主题。

C. 就某种意义而言,《中国史诗》对中国各民族史诗的讲述,对理解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态文化资。源的构成和文化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D. 史诗传唱艺人是以口口相传来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提供不绝的资源。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引出了《中国史诗》一书。

B. 文章列举《艾尔托西吐克》、《库尔曼别克》、《阔布兰德》来论证中国史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C. 文章分别举例介绍了中国诗史的类型、表达方式以及生存状态,由浅入深的逐层论证了中国有蔚为壮观的中国诗史。

D. 文章认为对族群命运的理解,以及对族群事业的关切,是中国史诗诗群存在的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当今农业社会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变迁中,已丧失实际功能。也有人认为,只要存在农耕,二十四节气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而应“再创造”,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引发你哪些感想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网络上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高考作为我国新时期选拔人才的方式,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大学,解决了之前的教育普及问题。而如今,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试点的东部省份所推行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将很好地适用。高考作为我们国家公平的体现,世界上的所有国家迟早都会施行。

①高考不一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大学。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味觉是鼻子的事情,还是舌头的事情?你们肯定都在得了感冒的时候吃过东西,你们可能发觉,在这种情况下,_________。所幸的是,一旦算塞通了、可以畅快呼吸之后,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也许这有点奇怪,事实上,________,食物的香味从嘴里上升到鼻腔里,80%的味道都是由与此相关的鼻后嗅觉捕捉的。但是品尝食物不光是鼻子和舌头的事情,_________:视觉提供食物的外观以及食物环境的信息,听觉传递出嚼食物的响声,口腔里的触觉能使我们了解食物的构造。所有这些感官的启动使我们可以对食物的到来做好准备。

 

查看答案

选出语言运用最为得体的一项

A. 看到您老95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B. 老师批评我们,她的嘴脸虽然严肃,但是她的用心还是好的。

C. “校园之声”广播台本次播音到此结束。老师们、同学们,谢谢收听,再会。

D. 志愿军战士弹药即将耗尽,但敌人还在像猛虎一样冲上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