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5月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5月27日上海复旦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校庆当天,校方发布了新版官方宣传片《To My Light》。发布之初,该片因能够跳脱高校宣传片传统套路而赢得一片点赞。但旋即有网友发现,该片与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有复旦校友直言感到羞耻,要求校方作出解释。对此校方否认抄袭,称宣传片是根据该校学生事迹改编而来,与东大完全不同,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独立的,但28日晚复旦方面将此宣传片从网上撤下。5月31日,此事件有了新进展,复旦大学通过官方微博正式就此事件发布致歉声明,认为视频《To My Light》涉嫌抄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学校声誉,伤害了大家的感情。并表示接下来将启动相关调查,依据结果追究责任。由此,舆论场引发了关于大学形象、舆论批评、诚实信用、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创新精神等相关话题的讨论。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联想和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要求立意明确,文体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知错就改,善哉善哉 社会上不乏这样一些人,名气稍微大了,腰杆直了,纵使自己错了,面对指责,仍然铿锵有力,话语中透出毋庸置疑的“霸气”,但名家们并不是都如此趾高气扬。某刊物就开了一专栏,给名家作品指错。所涉及的著名作家如铁凝、莫言在被纠错后,反是态度诚恳,坦然面对错误,博得广大读者的赞赏。 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该,善莫大焉。”我想借用古语运用佛语,来表达我对名家名人知错改错、坦然诚恳面对读者指正的态度:知错就改,善哉善哉。 知错能改,其善之一就是有勇于面对错误、敢于承担的责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他谦恭面对被人指出的错误,丝毫没有因身份地位的因素摆架子或表现出不屑一顾的姿态。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人生负责的宝贵精神财富。 知错能改,其善之二就是以此为契机,让其作为成就事业的垫脚石,直步成功的台阶。想那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在逼退秦兵、挽救赵国后自恃傲慢,洋洋得意。但通过身边的食客提醒后认识到居功自傲的错误,并诚恳道歉,及时改正,得到了身边更多人的支持,以此成就人生的辉煌。可见,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在知错就改的态度中锻炼自我,提高自己的智慧和文化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犯很多错误,但我们不应该将错误掩埋在黑暗的心角。殊不知,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日后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就像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如果不正视出错的小细节,到了大考,终归不会发挥出自己的好水平。我们就是这样在“吃一堑,长一智”的量的积累中不断前进,最终才可以达到质变的精彩。所以,别再顾忌自己可笑的面子了,只要知错能改,积极地面对错误,我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解析】 【试题分析】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 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 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本则材料为时事新闻,在进行学校宣传时,创意很重要,但创意,也有知识产权,不能拿来就用,在发达国家,按照学术界的通行规则,一名学者的一个想法一个创意,说出来之后,如果启迪了他人的思考、研究,原创还是归于说出想法的学者,这种对思想、创意的尊重和保护,才激发了创新和创造的热情。我国大学要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必须有这样尊重创意的思想意识。可以写“创意与创新”、写尊重知识产权等相关话题。参考文题:(1)借鉴与创新/抄袭 (2)诚信缺失与教育的失当 (3)尊重原创,提高产权意识 (4)要有知错即改的勇气 (5)善待媒体的批评 (6)不要自毁形象 (7)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8)打破传统,勇于创新 (9)杜绝山寨,鼓励原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请从构图角度说明该标志的构成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准确,100字左右。 (5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                    ,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飞向太空的航程》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不容易译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B.中国大量的音乐暴发户不惜自掏腰包也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献演,是因为金色大厅的权威性,足够蒙骗不知底细的中国人和音乐新秀。

C.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英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习主席访英,拉近了东西方彼此的距离,在中欧之间、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D.朴树在发表长微博《十二年》一天后,高晓松也以一条微博与之回应,字里行间皆是惺惺相惜之情,动人地回忆了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       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李阳冰在李白作品序言《草堂集序》中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       ,只有你一人而已。

深深埋在地下的油层是看不见摸不清的,邵元良决心        ,把油层在注水后的变化规律摸清,从中探求出一条增产原油的新路子。

A. 登峰造极登堂入室千古独步    B. 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

C. 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    D. 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1025日)

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2011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获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