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不容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不容易译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B.中国大量的音乐暴发户不惜自掏腰包也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献演,是因为金色大厅的权威性,足够蒙骗不知底细的中国人和音乐新秀。

C.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英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习主席访英,拉近了东西方彼此的距离,在中欧之间、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D.朴树在发表长微博《十二年》一天后,高晓松也以一条微博与之回应,字里行间皆是惺惺相惜之情,动人地回忆了这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结构混乱,改为“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B项,不合逻辑,“音乐新秀”包含在“中国人”中。 D项,中途易辙,改为“在朴树发表长微博《十二年》一天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       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李阳冰在李白作品序言《草堂集序》中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       ,只有你一人而已。

深深埋在地下的油层是看不见摸不清的,邵元良决心        ,把油层在注水后的变化规律摸清,从中探求出一条增产原油的新路子。

A. 登峰造极登堂入室千古独步    B. 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

C. 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    D. 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1025日)

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2011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获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错放

三石

二狗被警察抓走了!

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极兴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数落着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

张三说:这狗日的,去年冬天,他带着几个人到我酒店里喝酒,酒足饭饱,钱一分不付,还耍酒疯,将我的腿都打折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走路还不便呢。说罢,张三还一瘸一拐走了几步给大家看。

李四说:就上月,二狗在村头调戏邻村过路的一闺女,我看人家闺女吓哭了,就上前劝二狗两句。这二狗,正正反反地扇了我十几个耳光,牙都给打落了好几颗。说罢,李四还张嘴给大家看。

王五说:今年春上,有一天中午,二狗翻墙到我家偷东西,恰巧被我给撞见了,他不但不跑,还耍横,操起我家的菜刀劈了我两刀。喏,疤还在这里呢。说罢,王五把袖子捋起,露出胳膊上两条赤色的伤疤给大家看。

……

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

别看二狗平日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进了号子就成了酱黄瓜,竹筒倒豆子,把几年来造的孽干的坏事,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其中便包括打折张三的腿、扇落李四的牙、偷盗不成刀伤王五的事情。

警察便到村里来调查核实。

找到张三,张三却说:二狗倒是隔三差五地会来我酒店里喝酒,可都是村里人,乡里乡亲的,怎么可能喝酒不付钱呢?至于腿是如何折的,张三解释说:那是上山砍树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折的。

找到李四,李四也说:没有的事,二狗这人,虽然说不正经,可也不至于光天化日之下行不轨之事,没这胆量。至于牙是如何脱落的,李四解释说:唉,没办法,年纪大了,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找到了王五,王五更是一脸迷惑:哪有这事?二狗在村里霸道不假,可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跟我耍横。你们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地,谁敢动我王五一根毫毛!至于胳膊上的伤疤,王五笑着解释说:这怎么会是刀疤?这是我当年做篾匠时,被毛竹片划伤的,已经好些年了。

警察还找了些人,但这些人都跟张三李四王五说的一样。

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

于是,村里人又经常看见二狗趾高气扬走街串巷,就有人悄悄发泄对警察的不满来。

张三说:警察有个鸟用,二狗干的坏事多如牛毛,竟然查不出来,我看只配回家给老婆洗裤头。

李四说:据说警察在村里办案的吃喝费用都是二狗家给开支的,这样能查出案子来才怪呢!

王五说:二狗有人,他表舅的女婿的姑父的一个同学,在公安局当科长。你们说,有这关系,能不放人吗?

不过,大家也就背后发发牢骚,对二狗却是不敢造次,老远看见二狗,就躲。躲不掉的,就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

(原载《上饶晚报》2013年12月23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二狗被警察抓走,村里人奔走相告,极其兴奋,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说明村里人品性恶劣,喜欢落井下石。

B.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村里人的这种表现,是长时间被二狗压迫所表现出来的报复行为。

C.警察到村里来调查核实,张三李四王五以及村里的一些人出于对二狗的关心,都没有说实话,主要表现出他们善良的本性。

D.小说篇幅短小,巧设悬念,环环相扣,情节单一,总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颇具匠心。

E.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中的村里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标题——“错放,即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其中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6分)

(4)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里评论英国诗人拜伦:(诗人)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这是鲁迅对拜伦对其不觉悟的英国同胞的态度的评价,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对村里人是怎样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8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榫头和榫眼做喻体,来陈说自己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