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       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

李阳冰在李白作品序言《草堂集序》中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       ,只有你一人而已。

深深埋在地下的油层是看不见摸不清的,邵元良决心        ,把油层在注水后的变化规律摸清,从中探求出一条增产原油的新路子。

A. 登峰造极登堂入室千古独步    B. 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

C. 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    D. 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造,到)。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千古独步: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第一句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的程度”可以判断此处缺少一个定语,而且含有贬义,所以选用“登峰造极”。第二句中“只有你一人而已”独具风格,所以选用“千古独步”。第三句中“把油层在注水后的变化规律摸清,从中探求出一条增产原油的新路子”说明技术逐步提高,因此用“登堂入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1025日)

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2011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获奖,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25分)

错放

三石

二狗被警察抓走了!

村里人奔走相告,大家极兴奋,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争先恐后地数落着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

张三说:这狗日的,去年冬天,他带着几个人到我酒店里喝酒,酒足饭饱,钱一分不付,还耍酒疯,将我的腿都打折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走路还不便呢。说罢,张三还一瘸一拐走了几步给大家看。

李四说:就上月,二狗在村头调戏邻村过路的一闺女,我看人家闺女吓哭了,就上前劝二狗两句。这二狗,正正反反地扇了我十几个耳光,牙都给打落了好几颗。说罢,李四还张嘴给大家看。

王五说:今年春上,有一天中午,二狗翻墙到我家偷东西,恰巧被我给撞见了,他不但不跑,还耍横,操起我家的菜刀劈了我两刀。喏,疤还在这里呢。说罢,王五把袖子捋起,露出胳膊上两条赤色的伤疤给大家看。

……

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

别看二狗平日在村子里横行霸道,进了号子就成了酱黄瓜,竹筒倒豆子,把几年来造的孽干的坏事,一五一十地都招了,其中便包括打折张三的腿、扇落李四的牙、偷盗不成刀伤王五的事情。

警察便到村里来调查核实。

找到张三,张三却说:二狗倒是隔三差五地会来我酒店里喝酒,可都是村里人,乡里乡亲的,怎么可能喝酒不付钱呢?至于腿是如何折的,张三解释说:那是上山砍树不小心摔了一跤,摔折的。

找到李四,李四也说:没有的事,二狗这人,虽然说不正经,可也不至于光天化日之下行不轨之事,没这胆量。至于牙是如何脱落的,李四解释说:唉,没办法,年纪大了,牙都掉得差不多了。

找到了王五,王五更是一脸迷惑:哪有这事?二狗在村里霸道不假,可借他个胆,他也不敢跟我耍横。你们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地,谁敢动我王五一根毫毛!至于胳膊上的伤疤,王五笑着解释说:这怎么会是刀疤?这是我当年做篾匠时,被毛竹片划伤的,已经好些年了。

警察还找了些人,但这些人都跟张三李四王五说的一样。

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

于是,村里人又经常看见二狗趾高气扬走街串巷,就有人悄悄发泄对警察的不满来。

张三说:警察有个鸟用,二狗干的坏事多如牛毛,竟然查不出来,我看只配回家给老婆洗裤头。

李四说:据说警察在村里办案的吃喝费用都是二狗家给开支的,这样能查出案子来才怪呢!

王五说:二狗有人,他表舅的女婿的姑父的一个同学,在公安局当科长。你们说,有这关系,能不放人吗?

不过,大家也就背后发发牢骚,对二狗却是不敢造次,老远看见二狗,就躲。躲不掉的,就低声下气跟二狗打招呼。

(原载《上饶晚报》2013年12月23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二狗被警察抓走,村里人奔走相告,极其兴奋,争先恐后地数落这些年来二狗的种种劣行,说明村里人品性恶劣,喜欢落井下石。

B.夜里,不过年不过节的,村里好些人家都放了炮仗。村里人的这种表现,是长时间被二狗压迫所表现出来的报复行为。

C.警察到村里来调查核实,张三李四王五以及村里的一些人出于对二狗的关心,都没有说实话,主要表现出他们善良的本性。

D.小说篇幅短小,巧设悬念,环环相扣,情节单一,总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颇具匠心。

E.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简练,而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中的村里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标题——“错放,即二狗被关了不到一个礼拜,便被放了出来,其中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6分)

(4)鲁迅在论文《摩罗诗力说》里评论英国诗人拜伦:(诗人)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这是鲁迅对拜伦对其不觉悟的英国同胞的态度的评价,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对村里人是怎样的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8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榫头和榫眼做喻体,来陈说自己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助词,无义。
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