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某自媒体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最近,某自媒体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自上午8时起,将一万本书,投放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车厢内,而“捡”到这些书的乘客,可以将之带走进行阅读,并持续传递。

活动发起者称,其宗旨是推动城市里阅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一活动赢得了不少赞许,有人喜欢这种新颖的方式,觉得“读书也可以很好玩”;但也有人认为随意丢书,影响出行,也不见得能捡回阅读习惯;也有人说,“丢书大作战”不过是山寨英国演员艾玛•沃森在伦敦的“地铁藏书”创意的营销手段。也有人认为……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丢书大作战”:难以捡回人们丢失的阅读习惯 纵观“丢书大作战”这几日在中国的发酵,已经可以预判,这又将是一场炒作胜过实践的“作秀”。 从11月15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开始在朋友圈刷屏。在“新世相”发起的这个活动中,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该创意的源头来自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据悉,艾玛·沃森丢在地铁里的《妈妈我妈妈》一书是非裔美国女诗人玛雅·安吉罗的自传,这与其联合国妇女亲善大使的身份颇有不谋而合的意味。 而纵观中国版“丢书大作战”,除了1万本书,和一长串明星、作家、媒体人的参与名单外,再无更多深意.无论是郑重地丢下一本《三体》,还是搞笑式地丢下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些书本身并不会引起人的阅读兴趣。更直白地说,它们只是符号,折射出人们内心对阅读的向往,以及无暇阅读的苍白感与无力感。 忘记从何时起,许多人开始不读书了。更确切地说,是不读纸质书。经济便捷的电子书横空出世,取代了油墨飘香的纸质书,实体书店日渐式微,靠打折促销才能勉强支撑。而今在地铁上丢书,无非是为了创造一种新鲜感,让平日里摆放在书架上的书走进移动公交、地铁,让原本坐在图书馆里阅读的人跳脱出来,在行走中进行阅读。 新世相说,他们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对地铁和书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关注,起码这是个开头.笔者以为,这或许也是结束。 得出该结论并非悲观,而来自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洞见。新事物替代旧事物是世界的发展规律,就像历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替代手工业,电力替代蒸汽机一样。新媒体替代旧媒体,新思想超越旧思想,也是不可避免的轮回。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重要且不可或缺。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以读书为乐,当真难能可贵,有其必要。然而,若一昧模仿国外,忽视国情,怕有东施效颦之嫌疑。当人们在地铁中捡到一本书,上面甚至还有明星签名时,他们感到一瞬间的新奇、满足,而后将失去兴趣。北上广清晨的地铁依然拥挤,人们仍然无法静下心来去真正阅读一本书。 也许,这样的尝试只是为了提醒人们,在忙碌中不要忘记读书.但落到实处,若真的爱书,又何必丢书呢。 【解析】本题为时评类作文,考查学生对将书投放到地铁这一做法的认识。写作时围绕“丢书”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来谈,谈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即可。“丢书大作战”的创意,是复制的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国内“丢书大作战”升级成了1万本,还有一长串明星、作家、媒体人参与。本来是发扬光大了,却有人吐槽,就只会山寨别人的创意。其实,山寨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它的另一种褒义说法就是共享。丢书,就是分享阅读。更何况,组织者事先已经知会对方,并且得到了支持。事实上,类似活动国内早已有人在广州地铁和重庆轻轨上尝试过,只不过未能取得“赫敏藏书”那样的明星效果而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高三年级各班教室里常见的励志口号,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借助想象,描摹一个你高三生活中刻骨铭心的场景,要有细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2)你认为高三的学习生活就该如此吗?针对上述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三个关键词。

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组成检查组,近日对河北、河南、辽宁、重庆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发现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状况有了很大好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体育运动场地普遍紧张,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困难,学生食堂、宿舍等设施条件较差,亟需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予以解决;有的学校教学楼或学生宿舍疏散通道不畅,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学校食堂尤其是农村学校食堂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

李辉

①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②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一见手稿,爱不释手。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③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④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⑤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去他的蒲黄榆家中,和他聊天,看他挥毫写字绘画。我曾专门请他讲沈从文,讲萧乾,讲西南联大的往事,并专门整理一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1990年,我为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世界名人画传,约请一批名家撰稿,我特地请他写《释迦牟尼传》,他虽勉为其难,最终还是应允,写出几万字的佛祖故事。后来,我颇觉得此举过于唐突,干扰了他的创作习惯,一直为之内疚。

⑥1993年,我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二十种,请他加盟,他编选一本,题曰“榆树村杂记”,取居住的蒲黄榆之义。我为此书写一点评:“酒至微醺状态,他会变得尤为可爱,散淡与幽默天然合成。他的文章从不雕琢,如清风一样轻盈飘逸,读起来更让人陶醉。他不仅仅表现出一个小说家的才能,用炉火纯青的白描,描绘人与景;他也是一个学问家,散淡的文字背后,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

⑦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是在1996年冬天。他的老友黄永玉先生旅居香港十年后首次返京,几位热心人在东三环长虹桥附近的德式餐厅“豪夫门啤酒”举办两次大型聚会,其中一次由黄永玉开列名单,请来许多老朋友,其中包括汪曾祺。

⑧那天,我与汪曾祺同桌。他的脸色看上去比不久前更黑,想是酒多伤肝的缘故。每次聚会,他最喜饮酒,白酒或黄酒,酒过三巡,兴致愈高,满脸可爱。那天只有啤酒,他喝得不多,兴致似也不太高。参加聚会的多是美术界人士,汪曾祺偶尔站起来与人寒暄几句,大多时间则是安静地坐在那里。

⑨不久,便传来他去世的噩耗。他走得太早,还不到80岁,本可以写出更多作品。一肚子的故事,挥洒不尽的见识,他人如何学也学不来的文字功夫,他把这些都带走了。多可惜,他连一本完整的回忆录都没留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汪曾祺欣赏、推荐《朱光潜先生二三事》的原因。

2.请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的文字。

3.根据文中内容,请你谈谈汪曾祺的“自然天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是1986年认识汪曾祺的,当时汪曾祺向《北京晚报》投的《<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的稿子,至今被作者保存着。

B. 作者叙写往事,娓娓道来,虽然没有高喊对汪曾祺的深切怀念,但他的惋惜与思念,仍然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清晰可辨。

C. 汪曾祺喜静不喜喧闹浮躁,他认为静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修养,所以他在为黄永玉举办的聚会上喝酒甚少,多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D. 作者认为,汪曾祺选编的《榆树村杂记》一书风趣幽默,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E.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回忆与汪曾祺的交往,表现了对汪曾祺自然天成的认可,并因汪曾祺去世后没有留下一本完整的回忆录而遗憾。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任选5句。

(1)_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6)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①

【宋】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即层云。④障泥,马荐,垫在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是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