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垝垣(guǐ) 锁钥(yuè) 徇私...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垣(guǐ)       锁(yuè)         私(xún)        怙恶不(quān)

B. 目(chēn)        玉(pēi)         雪(rù)           转弯角(mò)

C. (jū)          然(qiǎo)        草 (kē)          纨子弟(kuà)

D. 知(shěn)        懊(sàng)          矿(zàng)       古不变(gèn)

 

B 【解析】试题分析:A徇私(xùn) C 纨绔子弟(kù) D 矿藏(cáng)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的文学以诗文为正宗,大多数出于士大夫之手。士大夫配合君主掌握着政权。做了官是大夫,没有做官是士;士是候补的大夫。君主士大夫合为一个封建集团,他们的利害是共同的。这个集团的传统的文学标准,大概可用“儒雅风流”一语来代表。载道或言志的文学以“儒雅”为标准,缘情与隐逸的文学以“风流”为标准。“诗言志”这一个语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原也是一种尺度;后来得到公认而流传,就成为一种标准。说陆机用了新的尺度,是对“诗言志”那个旧尺度而言。这个新尺度后来也得到公认而流传,成为又一种标准。又如南朝文学的求新,后来文学的复古,其实都是在变化;在变化的时候也都是用着新的尺度。固然这种新尺度大致只伸缩于“儒雅”和“风流”两种标准之间,但是每回伸缩的长短不同,疏密不同,各有各的特色。

这种尺度表现在文论和选集里,也就是表现在文学批评里。中国的文学批评以各种形式出现。魏文帝的“论文”是在一般学术的批评的《典论》里,陆机《文赋》也许可以说是独立的文学批评的创始,他将文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讨论。此后有了选集,这里面分别体类,叙述源流,指点得失,都是批评的工作。又有了《文心雕龙》和《诗品》两部批评专著。还有史书的文学传论,别集的序跋和别集中的书信。这些都是比较有系统的文学批评,各有各的尺度。这些尺度有的依据着“儒雅”那个标准,结果就是复古的文学,有的依据着“风流”那个标准,结果就是标新的文学。但是所谓复古,其实也还是求变化求新异;韩愈提倡古文,却主张务去陈言,戛戛独造,是最显著的例子。古文运动从独造新语上最见出成绩来。胡适之先生说文学革命都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是有道理的,因为这里最容易见出改变了的尺度。现代语体文学是标新的,不是复古的,却也可以说是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就从这语体上,分明的看出我们的新尺度。

(选自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有删改)

1.中国的文学批评有哪些形式?

2.结合文本,理解文学标准的“新尺度”的含义。

3.简要概括“复古的文学”和“标新的文学”的异同。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在《红楼梦》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作者是谁?咏的是何物?李纨、探春和宝玉如何评论此诗?

(2)《端午节》中,方玄绰对待索薪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反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归途中遇见了诸葛亮的密友石广元。第二次拜访孔明时,遇见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以及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B.《边城》中,祖父的酒葫芦被顺顺大伯扣下了,傩送后来把它送来了,翠翠看到心上人,心中充满娇羞。

C.哈姆雷特和王后谈话时发现有人在幕后偷听,结果发现他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于是就刺死了他,他没有逃走反而留下来痛斥自己的母亲。

D.夏尔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写信给欧也妮告诉了他与奥勃里翁小姐的婚姻。后来夏尔得知欧也妮也特别富有,后悔莫及。

E.《茶馆》中,唐铁嘴抽大烟,后来不抽了,改抽白面,还洋洋得意地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精神毒害。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选文所举例子“七月”属于哪一类?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尼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