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思悟网”论坛,主题:关于“未知”。

甲: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未知的人、领域,未知的前程、命运……它们陌生神秘,莫测难解。明天,永远是未知的。

乙:昨天,有些东西也同样“未知”啊。“未知”,不等于“无知”,也不等于“不可知”。

丙:是的,“未知”二字,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丁:我恐惧“未知”。

戊:让我们将“未知”变为“已知”!

己:所有东西,一定要“知道”才有意思吗?

……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请你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算起来,选课走班的日子已经快两年了。回顾这两年,走班的学习生活带给了你或你身边的朋友很多不寻常的体验,在你身边一定发生过很多关乎“走班”这个特定环境的故事,你或你的朋友们肯定也有过不少感动、困惑与思考……相信“走班”后的你更“走心”。

请你写一篇文章,结合选课走班的日常,写写你或你的朋友们的故事,写写你们的感动、困惑与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未知的必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每每读到李白的这首诗,常常唤起我对儿时趣事的回忆。 乡村的夏夜格外宁静,夏夜的天空分外深邃,只因在碧蓝的幕布上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或圆或缺;还有那一闪一闪的星星,为这夜空平添了神话的色彩。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桂树、蟾宫……这些在如今看来都是虚无缥缈的、“老掉牙”的故事,在幼时的我的眼中是何等的令人神往。在望向月亮的眼中,闪烁着对神仙的羡慕。曾经的幼稚在如今看来,倒是有着十足的趣味。 “月球上只有环形山、沙砾、岩石,哪里有什么嫦娥玉兔,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过去的“未知”已经变为“已知”,科学技术如一支支触手伸向所有未知的领域,将一层层面纱揭开,把苍白的现实呈现在我们“求知”的面前,击碎那一个个美丽的神话。虽然明知嫦娥是神话,但在一张张清晰的月图呈现在面前时,奔月的神话真的变成神话了,原先妙趣横生的遐想也变得索然无味,只有童年美好的回忆依稀闪烁着月亮般皎洁的光芒。 科技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以科技力量探索未知也是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但如今的人们欣喜若狂地为新发现干杯时,却鲜有人执著地回味那些留传了千年的人间神话。把“未知”变为“已知”固然重要,但如何才能在“已知”之后依旧保留“未知”的那份景仰与神往。不要让“未知”只在未知时绽放的华丽色彩在变为“已知”后香消玉殒。 “腐草为萤”、“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在今天看来都是古人的臆想,但在冰冷的现实的映衬下,我依然看得见这些想象所散发出的灿烂光辉,我想,这便是“未知”的必要吧! 时代的潮流是把“未知”变为“已知”,同时在认识“未知”的同时保留对“未知”的欣赏与憧憬。“已知”对人类而言是必需的,“未知”对人类而言是必要的。 我庆幸自己在认识到月球的苍凉后仍有心情向往曾经月宫的美好。 【解析】试题分析: 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代表一种对“未知”的看法,我们只要从中选出自己能够、乐于接受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了。譬如,我们可以把“未知,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作为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简化它,这个论点也就成了“未知很重要,它总令人充满好奇与期待”。 点睛:这是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审明是何种类型的作文。很明显,属于隐话题作文。第二步:审出话题。关键词定位法。一共是六个人的发言,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代表一种对“未知”的看法,我们只要从中选出自己能够、乐于接受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立意,也可以否定你不赞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要有自己的理由和论据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顾近期我们读过的名著,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⑴请以“选择”或“舍与得”为话题,结合《四世同堂》或《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经历写一段评述性的语言。要求:评述恰切,语言有感染力。

⑵假如你与《红楼梦》中的某个人物相遇,结合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或精神给你的触动,描摹一段你与《红楼梦》作品中人物相遇时的场面。要求:合理想象,描写生动,符合人物的个性发展。

⑶请以“我最喜爱的一则《论语》”为主题写一段推送,简明扼要地阐释这一则《论语》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谈谈它的价值和意义。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承认这个事实,对研究学术和制订政策等等都是有好处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 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 同时在浓雾中出现的鸽子和狗,看起来更有美感。

C. 本文运用了反问、比喻、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

D. 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是: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E. 尼泊尔作家虽有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的,但没有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

2.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3.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第⑥段“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模糊美”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模糊美体验的感受。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满纸荒唐言》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感,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 《满纸荒唐言》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惟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 《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3.下列诗句中写秋的情感基调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B.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李贺《伤心行》)

C.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D.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戮谡以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有街亭违命之              阙:损害

B. 还于汉中,戮谡以众           谢:道歉

C. 行丞相事,所总如前             统:主管

D. 咎由马谡,而君引,深自贬抑      愆:过失,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     与司马宣王对渭南

B. 木牛运,粮尽退军         /     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C. 今复君丞相,君勿辞       /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所以光扬洪烈矣           /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    B.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C. 大为张郃所破    D.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C. 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 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