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

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满纸荒唐言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满纸荒唐言》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感,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 《满纸荒唐言》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惟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 《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3.下列诗句中写秋的情感基调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B.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李贺《伤心行》)

C.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D.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八声甘州》)

 

1.C 2.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 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满纸荒唐言》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3.C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诗中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说法错误,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情感方面: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满纸荒唐言》一诗中“谁解其中味”和《咏菊》一诗中“片言谁解诉秋心”,都表达了诗人满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表达技巧方面:《满纸荒唐言》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直接抒情;《咏菊》从题目看,是林黛玉咏物抒情。 3.试题分析:ABD项都通过写景表现秋的萧瑟、寂寥,诗人都是悲秋,而C项,“我言秋日胜春朝”,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诗人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戮谡以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有街亭违命之              阙:损害

B. 还于汉中,戮谡以众           谢:道歉

C. 行丞相事,所总如前             统:主管

D. 咎由马谡,而君引,深自贬抑      愆:过失,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     与司马宣王对渭南

B. 木牛运,粮尽退军         /     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C. 今复君丞相,君勿辞       /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所以光扬洪烈矣           /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    B.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C. 大为张郃所破    D.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C. 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 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对“谦虚”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谨慎    B. 虚心    C. 悲伤    D. 恭敬

2.“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策扶老以流憩,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2)登东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4)适百里者,_________;适千里者,      。(《逍遥游》)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6)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B. 乃瞻衡宇,奔。                       载……载:一边……一边

C. 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哪里……难道……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