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戮谡以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223年。②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有街亭违命之              阙:损害

B. 还于汉中,戮谡以众           谢:道歉

C. 行丞相事,所总如前             统:主管

D. 咎由马谡,而君引,深自贬抑      愆:过失,过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   /     与司马宣王对渭南

B. 木牛运,粮尽退军         /     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C. 今复君丞相,君勿辞       /     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所以光扬洪烈矣           /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    B.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C. 大为张郃所破    D.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诸葛亮结交东吴,平定南中诸郡,从外交经济等方面为伐魏做了充分的准备。

B. 街亭失利后,诸葛亮自责用人不当,以致马谡违背命令、赵云邓芝防守失误。

C. 斩马谡之后,诸葛亮多次伐魏,斩将攻城屡建功勋,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

D. 诸葛亮不但才智过人,而且严于律己,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风度。

 

1.A 2.D 3.B 4.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至有街亭违命之阙”意思为:以至于有马稷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所以“阙”,名词,过失、过错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项,两个“所以”:用来……;A 项,前一个“于”,介词“到”,后一个“于”介词“在”;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后一个“以”介词“因为”;C项,前一个“其”副词表祈使,后一个“其”代词“它”。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A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D项,省略句。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但每次都因缺粮而退兵”说法错误,建兴七年一仗未因缺粮而退兵。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候,(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于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所需要的军费就由这几个郡来出,蜀国因此而富足了起来。诸葛亮于是训练军队,讲习武备,等待大举出兵北伐。建兴五年(公元把227年),诸葛亮率领各军向北前进,军队屯驻在汉中。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邓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余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向三军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于有马稷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于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追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建兴七年(公元 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击,到达建威,郭淮退回,于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后主下诏书说:“街亭战败,全是马谡的罪过,而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地贬损自己,当时朕很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如今天下骚扰动荡,首恶尚未斩首示众,你承受着国家的大任,担当着国家的重责,却久久地贬损自己,这并不是表扬大功勋的办法呀!现在恢复你丞相的职位,你就不要推辞了!” 建兴九年(公元 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使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贪占百姓的利益。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 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C. 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 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对“谦虚”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谨慎    B. 虚心    C. 悲伤    D. 恭敬

2.“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策扶老以流憩,                      ,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2)登东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4)适百里者,_________;适千里者,      。(《逍遥游》)

(5)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劝学》)

(6)鹰击长空,              。(《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B. 乃瞻衡宇,奔。                       载……载:一边……一边

C. 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哪里……难道……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六岁能诗,人其才

A. 外以欺于人,以欺于心    B. 行比一乡,德一君

C. 假舟楫者,非能    D. 琴书以消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