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本大题共6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

二、本大题共6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 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 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 柔可而骑也                   狎:戏弄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 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 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 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1.B 2.D 3.D 4.①(2分)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3分)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5.关其思邻人之父 6.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B项“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的“显”,结合“阴”分析,应该是表面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语句的解释。D项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智”译为聪明,“其子”译为儿子,“疑”译为起了疑心。(2)“说者”译为游说进言的人,“几”译为差不多(成功)。 点睛:做翻译题学生易犯三个毛病: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要领如下: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先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立足文本第五段内容,“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结合第四段内容分析,指关其思、邻人之父。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的启示,分别分析三个寓言故事,郑武公伐胡、智子疑邻、弥子瑕失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本大题共7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是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高铁线路,不仅标志着中国全面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也为世界奉献出一大批璀璨的技术创新成果。

京沪高铁穿越黄淮冲积平原和长江冲积平原的路段,沿线分布着大面积深厚软土层,相当于在“豆腐”上建高铁。因此京沪高铁的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100年的寿命期限内,一般地段沉降要小于15毫米,相邻两个桥墩的沉降差异不得超过5毫米。为此,京沪高铁创造性地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用深入地下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一行行、一列列桥桩来规避沉降。京沪高铁还采用了独辟蹊径的创新技术,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建设者采取了机械碾压等“人工沉降”措施,加快轨道下土层趋于紧密的速度,将国外高铁铺轨前三到四年的自然沉降周期缩短到18个月。

  在京沪高铁项目破解的众多技术难关中,CRH380A那酷似“火箭”的别致车头,绝对是亮点中的亮点。车速越高,行驶阻力越大,空气动力在阻力中所占的比重也越高。经过大批技术精英夜以继日地研究和改进,“火箭”车头不仅拥有全球最快的速度,阻力更比上一代车头降低了15.4%,且尾部升力几近于零,在技术上实现了全面的超越。测试数据显示,阻力下降后的CRH380A列车,以300公里时速运行时,旅客人均每百公里能耗仅3.64度电,相当于飞机的十分之一。

接触网的送电能力是电气化高铁能够持续高速奔驰的关键因素。每段平均长度1.4至1.6公里的接触网导线,架设过程中水平精度误差允许在0.1毫米以下,而京沪高铁的实际精度达到了0.03至0.05毫米的世界领先水平,确保了列车时速300公里时受电的平顺性、连续性。接触网导线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很高的导电率,被业界视为高铁牵引供电核心技术的“皇冠上的明珠”。向日本寻求技术引进被拒绝后,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自主研发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改进,第一批合格的铜铬锆合金高强高导接触线、超高强度铜镁合金接触线终于从中国人手中诞生,综合性能全面超越国际上锡铜和镁铜接触导线,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PHC接触导线。

京沪高铁是中国轨交通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高铁跨进新纪元。

(取材于涂露芳、孟为、王刘芳、刘宇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高铁技术领域,中国已成为拥有世界先进的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的国家。一条条蜿蜒舒展的巨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高铁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向内看,高铁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众多行业都因高铁机遇发展壮大;向外看,高铁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业、相关技术研发等大量优质投资机会。高铁崛起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质增效多有助力。

高铁降低了全社会的物流成本。东西贯通、南北相连的“大动脉”畅通快捷,全面激发了资源要素流通的活力。西部资源向东部输送,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南北要素加速流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借高铁向内陆腹地延伸,有助于打破地理阻隔和利益藩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联通国际国内市场,使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疆域、更高效的环境下自由流通。

                          。高铁不仅便捷舒适、运载量大、效率可观,节能降耗的“武功”也十分高强:每百人公里能耗仅为每小时不到6000瓦,是大客车的二分之一,是飞机的六分之一。因为其只用电,不用燃油和燃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碳排放量很低,堪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贴地飞行”的高铁扩张了既有“经济圈”,重新定义着市场的“边界”。比如,京沪高铁建成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两大经济区联系更为紧密,两大经济区之间架起一座能源、资本和人员快速流动的通道,将两大经济圈连接起来,使这个巨型的“【甲】”经济带成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南北经济走廊”,很好地发挥了“城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符合经济发展之。一根根铁轨缩短了城与城、“圈”与“圈”之间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还是构建“一带一路”,高铁往来穿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有专家预测,中国的高铁建设将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构建更为广阔、更有潜力、更具活力的“大”市场。

(取材于《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

材料三

    “标准”一词对普通民众而言可能稍显“无感”,但提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3C认证”,多数人就不陌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认证标准是人们确认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定心丸”,指导着人们的经济行为。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事实上,正是由于英特尔确立了中央处理器(CPU)标准、微软把持了操作系统的标准、苹果主导了手机应用标准,这些巨头就牢牢掌握国际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而作为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标准认证是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美国商务部的研究表明,标准和合格评定影响了80%的世界贸易。

    “得标准者得天下。”这句话揭示了标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欧标”与“日标”。

    飞速发展的中国高铁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不会坐而论。曾有外国媒体这样报道,“包括高铁、核能等在内的中国高端制造业正在迅速扩展世界市场,由此带来的是‘中国行业标准成为世界标准’”。

2015年2月,中国高铁技术的首个国家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正式施行,中国正致力于将此标准推广适用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引进中国高铁的国家,未来包括伊朗、美国、委内瑞拉等全球30多个国家也有望采纳“中国标准”。

(取材于卢泽华的《中国高铁标准正成为世界标准》)

1.根据“材料一”,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短路基沉降周期说明中国高铁建设者具有创新能力

B. 文章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阐释接触网的送电能力

C. “皇冠上的明珠”是一个比喻,本体是指接触网导线

D. 文中列举了许多具体详实的数据,提高了内容可信度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京沪高铁达到全球最高技术标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基沉降控制采用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

B. 车头人均能耗全面超越高铁最低的限度

C. 接触网导线架设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 接触导线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

3.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内容,在文中划线处填写一个合适的句子。

4.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内容,下列词语填入原文【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哑铃    B. 项链    C. 棋盘    D. 扁担

5.根据“材料三”下列各项对“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的部首是“辶”,部首共三画

B. :“道”,用的是本义,意思是道路

C. 发展之:“道”意思同“大逆不道”的“道”

D. 坐而论:“道”在文中指空话,大道理

6.根据“材料三”,关于认证标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认证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标尺

B. 确立标准的企业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C. 中国企业把输出“中国标准”视为最高追求

D. 中国高铁标准已经被众多欧美国家广泛采用

7.根据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中国高铁标准能成为世界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谜语流传已久:“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你看,时间的步伐竟如此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变幻的人的一生。 

请以“时间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戈壁听沙(节选)

韩少功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④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⑤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⑥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⑦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⑧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民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鞋,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母胎。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⑩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哭泣。

⑪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⑫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⑬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1.文章开头从“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写起,说说作者这一交待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题为“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哪些内容?请分条简要概括。

3.文中画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4.请探究文章结尾“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4)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__。(李白《月下独酌》)

(6)道旁过者问行人,_______________。(杜甫《兵车行》)

(7)_________________,天阴雨湿鸣啾啾。(杜甫《兵车行》)

(8)_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9)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____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

(1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①

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1.请简要说明首联写景的作用。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