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陆判——聊斋新义 汪曾祺 朱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陆判——聊斋新义

汪曾祺

朱尔旦,爱做诗,但是天资钝,写不出好句子。人挺豪放,能喝酒。喝了酒,爱跟人打赌。

一天晚上,几个作诗写文章的朋友聚在一处,有个姓但的跟朱尔旦说:“都说你什么事都能干,咱们打个赌:你要是能到十王殿去,把东廊下的判官背了来,我们大家凑钱请你一顿!”这地方有一座十王殿,神鬼都是木雕的,跟活的一样。东廊下有一个立判,绿脸红胡子,模样尤其狞恶阴森。这姓但的想难倒朱尔旦。

朱尔旦站起来就走。不大一会,只听见门外大声喊叫:“开门哪!”门开处,朱尔旦当真把判官背进来了。他把判官搁在桌案上,敬了判官三大杯酒。大家看见判官矗着,全都坐不住:“你,还把他请回去!”朱尔旦又把一壶酒泼在地上,相约满月时分相聚,还说了几句祝告的话,说罢,背起判官就走。

第二天,他的那些文友,果然凑钱请他喝酒。一直喝到晚上,他已经半醉了,回到家里,觉得还不尽兴,又弄了一壶,挑灯独酌。正喝着,忽然有人掀开帘子进来。一看,是判官! 朱尔旦腾地站了起来:“噫!我完了! 昨天我冒犯了你,你今天来,是不是要给我一斧子?”判官拨开大胡子一笑,“非也!蒙高义相订,今天夜里得空,敬践达人之约。”

朱尔旦一听,非常高兴,拽住判官衣袖,忙说:“请坐!请坐!”说着点火坐水,要烫酒。

判官说:“天道温和,可以冷饮。”

“那好那好!我去叫家里的弄两碟莱。你宽坐一会。”一会儿的功夫,妻子周氏准备两碟酒菜炒得了,朱尔旦端出来,重换杯筷,斟了酒:“久等了!”

“不妨,我在读你的诗稿。”

“你看我这诗?”

“不好。”

“是不好! 喝酒!你怎么称呼?”

“我姓陆。”

“台甫?”

“我没名字!”

“没名字?好!——干!”这位陆判官真是海量,接连喝了十大杯。

自此,陆判隔三两天就来一回,炸花生米,炒鸡蛋下酒。朱尔旦做了诗,都拿给陆判看。陆判看了,都说不好。“我劝你就别做诗了。诗不是谁都能做的,你的诗,平仄对仗都不错,就是缺一点东西——诗意。心中无诗意,笔下如何有好诗?你的诗,还不如炒鸡蛋。”

有一天,朱尔旦醉了,先睡了,陆判还在自斟自饮。朱尔旦醉梦之中觉得肚脏微微发痛,醒过来,只见陆判坐在床前,豁开他的腔子正在挖心。陆判见他醒了,说到:“你的诗写不好,是因为心长得不好。你瞧瞧,什么乱七八糟的,窟窿眼都堵死了。适才在阴间拣到一颗,虽不是七窍玲珑,比你原来那颗要强些。”

过后创口只有一道红线,从此他的诗就写得好些了。他的那些诗友都很奇怪。

一天,他请陆判喝酒,喝得有点醺醺然了,朱尔旦说:“.本已受赐颇多,尚有一事欲相烦,不知可否?’’陆判一听:“什么事?”朱尔旦说:“心肠可换,这脑袋面孔想来也是能换的。”“换头?”“你弟妇,我们家里的,结发多年,心肠很好,就是头面不怎么样。四方大脸,塌鼻梁。你能不能给来一刀?”“换一个?成! 容我缓几天,想想办法。”  

过了几天,半夜里,陆判拿来本县吴家女儿的人头,这家姑娘是被人杀害的,凶手弃头而逃,陆判神不知鬼不觉地给朱尔旦老婆换上了这颗美人头。

第二天,朱尔旦的老婆起来,梳洗照镜。脑袋看看身子:“这是谁?”双手摸摸脸蛋:“这是我?”

朱尔旦的老婆换了脑袋,也带来了一些别扭。朱尔旦的老婆原来食量颇大,爱吃辛辣葱蒜。可是这个脑袋吃得少,又爱吃清淡东西,喝两口鸡丝雪笋汤就够了,因此下面的肚子就老是不饱。吴家姑娘爱弄乐器,笙箫管笛,无所不晓。有一天,在西厢房找到一管玉屏洞箫,高兴极了,想吹吹。撮细了樱唇,倒是吹出了音,可是下面的十个指头不会捏眼!

朱尔旦老婆换了脑袋,这事渐渐传开了。朱尔旦的那些诗朋酒友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大家就要求见见换了脑袋的嫂夫人,尤其是那位姓但的。朱尔旦被他们缠得脱不得身,只得略备酒菜,请他们见见新脸旧夫人。

客人来齐了,朱尔旦请夫人出堂。

大家看了半天,姓但的一躬到地:

“是嫂夫人?”

这张挺好看的脸上的挺好看的眼睛看看他,说:“初次见面,您好!”

姓但的问道:“你现在贵姓?姓周,还是姓吴?”

朱尔旦老婆眨了眨好看的眼睛,说:“不知道。”

姓但的盯着她,说: “不知道?”

接着,又问她:“那么你是?”

“我也不知道我是谁。是我,还是不是我。”朱尔旦老婆说。这张挺好看的面孔上的挺好看的眼睛看看朱尔旦,下面一双挺粗挺黑的手比比划划,问朱尔旦:“我是我?还是她?”

朱尔旦想了一会,说:“你们。”

朱尔旦老婆反问道:“我们?”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情节主要是由“朱尔旦深夜背判官”“朱尔旦换心”“朱妻换头”三件事构成,前两件事为第三件事的发生做铺垫,并构成前后照应。

B. “已经半醉了,回到家里,觉得还不尽兴,又弄了一壶,挑灯独酌。”正因为朱尔旦是半醉又独酌,才发生了后来的故事,他才人神不分。

C. 姓但的人物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的两次出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的语言描写也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心我奸邪油滑的一面。

D. 陆判虽然是神,但语言也很生活化,例如陆判评诗时说“心中无诗意,笔下如何有好诗?你的诗,还不如炒鸡蛋。”

2.小说中陆盼判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这篇小说的结尾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文本说说你你的看法和理解。

 

1.D 2.(1)其陆判是阴间的判官,外表狞恶阴森恐怖。 (2)陆判有人情味,重情义。一面之缘能一见如故,对其所求尽力而为。 (3)陆判直率爽快。见到朱尔旦的诗,评价起来毫不隐晦。 (4)陆判酒量大,懂诗文。 3.(1)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朱尔旦的形象更丰满。朱尔旦和他老婆对换头以后的人究竟是谁都产生了怀疑。 (2)在小说主题上,充满了深刻委婉的讽刺意味。 (3)从表达效果来说,结尾是小说充满了荒诞的喜剧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考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不全,还有朱尔旦和判官深夜对饮。B“正因为朱尔旦是半醉又独酌,才发生了后来的故事,他才人神不分”理解不当。C项,姓但的不是线索人物,对他性格特点分析也不正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作答此类题,要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是人物自己的所作所为,侧面是其他人的评价。回答本题要从外在的外貌到内在的品质逐一分析。本题围绕着:外表狞恶阴森恐怖、有人情味,重情义、直率爽快、酒量大,懂诗文,来分析即可,还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 3.试题分析:本题虽是探究性试题,但是间接的考察段落结构上的作用。本题主要考察结尾段落的作用。这样的题型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也可以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置、主题的表达等几个方面来回答。比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朱尔旦的形象更丰满。在小说主题上,充满了深刻委婉的讽刺意味。从表达效果来说,结尾是小说充满了荒诞的喜剧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思考空间。 点睛: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本题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逐一来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10日晚,谷歌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五番棋第二局在韩国首尔战罢,最终AlphaGo展现出恐怖的全局控制力,执黑中盘获胜,并以2比0领先李世石。这一结果也令人工智能引起的“地震”继续升级,许多赛前坚定认为李世石将完胜的人士也大跌眼镜,坦承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

一辈子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美国未来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而是我们制造出来的物体。人工智能将和人类共生,作为工具,开阔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界限。”他认为,从起重机到智能手机,过去人类使用的一切工具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人工智能。过去大多用在克服人类的身体界限,现在新的人工智能将用于克服人类的知识界限。例如发明出可以准确翻译所有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机,开启有史以来人类沟通最紧密的时代。

对于AlphaGo的胜利,雷·库兹韦尔表示:“这让我确信,人类正在向着不远未来的2个重要时期靠近。2029年和2045年。”他认为,人工智能通过几何级数的发展,在13年后就能拥有和人类同样水平的智能:“2029年和人类一样说话、思考、感受感情的存在将诞生,成为人类和人工智能合作的时代。2045年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类的肉体、知识能力将突破生物学界限,奇点将到来。”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世界上有半数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的智力到2040年就会达到人类水平。这可能有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治疗疾病和节省劳动力。但这也带来了遗传学提出的同样深刻的道德问题。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年告诫,除非我们谨慎从事,否则棋盘游戏或许只是开始:人工智能最终可能“变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更聪明”。人们不难明白,各国政府和人类社会应该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领域的这些发展所包含的意义。谷歌、脸谱和其他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表示,他们将建立道德问题专家小组来考虑合理利用这些技术。人们需要某种形式的外部监督来保护公众免受人工智能某些发展的负面影响。

(《央视新闻网》2016年3月11日)

材料二

人类正以科技手段推动新物种的进化,这可能与人为导致物种灭绝一样有害。

尽管我们具有笨拙的破坏力——科学家说,人类活动可以导致类似于恐龙灭绝事件发生,智人还是促成新物种和株系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进化。根据这项研究,自1.1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以来,人类迁移了近900种已知物种、驯养了470多种动物并种植了近270种植物,对整个自然生态圈的改变简直是“史无前例”。

人类推动的物种进化的令人咋舌之处不仅在于出现的新物种数量很多,还在于它们形成的速度很快。更重要的是,新物种的出现,可能对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生产生未知的多米诺效应。已经得到证明的是,入侵物种可以导致其他物种灭绝。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家的瑟夫·布尔说:“人类或许发现,这种人为的生物多样性与人为的物种损失一样令人恐惧。”

(《中华读书报》2016年7月1日07版)

材料三

蚕丝,这种散发光泽且美丽迷人的服装面料是非常坚韧的。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可以让这种轻柔细软的丝线更坚固耐用,给蚕喂食石墨烯或单壁式碳纳米管。

研究人员说,喂食后,蚕吐出的强化丝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制作耐用防护布、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和环保型可穿戴电子产品。为了获得碳强化丝,清华大学的张莹莹及其同事给蚕喂食喷洒了含有0.2%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水溶液的桑叶,在桑蚕吐丝结茧后收集蚕丝,与标准产丝过程一样。

与普通蚕丝截然不同的是,碳增强蚕丝的抗拉强度提高了一倍,耐压强度至少提高了50%。研究团队将蚕丝纤维加热至1050摄氏度,使丝蛋白碳化,然后研究其传导性和结构。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家张耀鹏说:“这是一个大规模生产高强度纤维丝的好办法。”张曾经做过实验,给桑蚕喂食二氧化钛纳米粒,希望获得抗紫外线降解的超强蚕丝。他指出,碳强化蚕丝的导电性能可能使它成为未来制作传感器以读取神经信号的主要原料。

(《参考消息》2016年10月11日07版)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人类“科技进步”问题,而且都不同程度的解说了科技变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但对未来科技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态度不一。

B. 材料二表明,人类推动的新物种进化是危险,甚至与人类导致的物种灭绝一样有害,因此材料三涉及的给蚕喂食人工添加剂的行为会对物种产生危害。

C. 材料二和材料三评论的科技成果有的是事实,有的将要成的事实,而材料一所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是要到2040年才能有实际价值,所以后两则新闻更具有真实性。

D.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人类的科技革新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且暗示读者,人类的前进方向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类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的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在面对科技这一话题时都大体上呈现出了冷静和多元的话语态度。这也是大众传媒应该具有的方向引导作用。

B. 在三则材料中,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呈现了实验结果,材料二在对事件的解说上虽然具有辩证性,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作支撑,所以只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探讨。

C. 相对而言,央视新闻网的新闻语言更体现了生动活泼性,例如在引用库兹韦尔的话时说“人工智能不是从火星来侵略我们的外界生命体”。

D. 《中华读书报》和《参考消息》在说明性文字中较多使用数字和专业术语,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与《央视新闻网》文字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E. 三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关于科技进步文章的背后,是国家对于”科技兴国”的诉求。虽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借助媒体的宣传,也能激发民众的热情和动力。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是个已经是一种小众艺术了,一本诗集、诗刊能印到千份就算多的了。当然,这并不奇怪,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候,诗的位序能排到哪里呢?但是,诗,的确阔过。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它是贵族君子必修课之一。诗不仅具有工具性,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而且它还能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兴、观、群、怨”就是指诗歌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概括,那时,诗是人们的生活准则,因此,学诗、用诗是一体的。

那时学诗要学到什么地步呢?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这个“行动”孔子特别解释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学了诗,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政事;对外要能够熟于辞令,这样读诗才有用。春秋时代在外界场合还保持着贵族的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直接利益要求,往往不会赤裸裸直说,而是经常用诗曲折表达。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人们用诗体现了自身的教养与风度。

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可以看到贵族君子,甚至没受过多少教育的都邑中居民—国人在对话中也常常熟练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感到那时的人行事有规范,出言有文采。如《孟子》里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为齐宣王分析了他看到牛被屠杀之前以羊易牛的心理后,齐宣王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他人”两句引得多好,用此赞扬孟子对自己的理解,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经过孟子剖析入微的解释,连颟顸的齐宣王都觉得深得我心。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也有文采,看来也是长期受到诗歌教育的民众。宋郑交战,宋国败绩,主帅华元被俘,后来逃了回来,宋国筑城加强防备,华元到工地巡视。筑城的国人编了歌唱道:“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支使他的副驾回答国人:“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筑城人再唱:“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没词儿了,对他的手下说:他们人多嘴多,我们干不过他们,快走吧! 华元尽管仗打败了,人还是很可爱的;宋国国人更可爱,他们出口成章,用诗歌挖苦执政者,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成为“六艺之首”“王化之基”的“诗三百”经过汉代经师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更加强化了。“诗三百”基本是四言诗,其体例是风雅颂三体,这成为历代制礼作乐之时乐舞歌词的基本模式,从汉至清没有什么改变,读者有兴趣翻翻正史中的“乐志”,皇皇大典中歌诗基本上是模仿“雅”“颂”的。

(选自王学泰《诗,曾经是一种精神的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地位曾经是很高的,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是贵族君子的必修课,诗具有工具性。

B. 在西周时代,人们将诗作为生活准则,学诗、用诗是一体的。诗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也可以成为个人精神领域的支柱。

C. 孔子认为,学诗的成果要体现在行动上。学诗的人,如果不能通达地处理政事,不能在外交辞令中应对如流,即使学了许多诗,也是没有价值的。

D. 诗之所以能在春秋时代广泛流行,就是因为诗满足了贵族礼仪风度的需要,由于太过于直接的言辞是不合适的,直接利益要求往往要委婉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期的贵族们还保持着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他们在交谈中经常用诗来表现教养与风度,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

B. 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贵族君子乃至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都邑百姓在对话中也常常用诗抒发情感。

C. 文章用的齐宣王的事例来说明引用诗句可以显示出说话者行事有规范,用宋国都邑的居民与华元对歌的事例来说明诗可以让表达富有文采。

D. “诗三百”作为“王化之基”,有着政治方面的作用,经过汉代经学研究者的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得到强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在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代,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小众艺术,通过一本诗集、诗刊的出版量就可见一斑。

B. 诗的学习要求是比较高的,学诗的人不仅要熟记诗句,而且能够将诗应用于生活,如处理政事,应对得体,体现风度与教养。

C. 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成章,用生动的诗句调侃华元丢盔弃甲、逃回本国。可见,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意见、挖苦执政者,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D. “诗三百”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作制礼作乐方面,后代王朝主要沿用《诗经》中风雅颂三体的体例来创作乐舞的歌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三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霸屏且好评如潮。它们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以读信的方式带领观众重温时光和记忆的《见字如面》以及明星人物或普通人用朗读分享心得和故事的《朗读者》。

有人说这些文化综艺节目在满屏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泥石流”中异军突起,给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添了一些温情与感动;也有人说文化节目相继涌现是一种价值的回归,是时代的必然。

你对上面的几种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热播有何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对社会文明更具有积极意义?请权衡轻重,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①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②竹摇清影罩幽窗,量量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③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提出,①                    。首先指个体的起点,即每个都有不受任何限制的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其次是指中介性的阶段,即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还指最后的目标,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点公平、②                 。由此观之,名校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等虽然能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但对于农村考生而言,教育扶贫除了高考政策优惠,③               ,让农村、中西部孩子能够和城镇孩子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