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是个已经是一种小众艺术了,一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是个已经是一种小众艺术了,一本诗集、诗刊能印到千份就算多的了。当然,这并不奇怪,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候,诗的位序能排到哪里呢?但是,诗,的确阔过。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它是贵族君子必修课之一。诗不仅具有工具性,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而且它还能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兴、观、群、怨”就是指诗歌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概括,那时,诗是人们的生活准则,因此,学诗、用诗是一体的。

那时学诗要学到什么地步呢?用过去的老话说,就是要“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这个“行动”孔子特别解释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学了诗,对内要能够处理国家政事;对外要能够熟于辞令,这样读诗才有用。春秋时代在外界场合还保持着贵族的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直接利益要求,往往不会赤裸裸直说,而是经常用诗曲折表达。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人们用诗体现了自身的教养与风度。

我们考察先秦文献,可以看到贵族君子,甚至没受过多少教育的都邑中居民—国人在对话中也常常熟练地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感到那时的人行事有规范,出言有文采。如《孟子》里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为齐宣王分析了他看到牛被屠杀之前以羊易牛的心理后,齐宣王说:“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他人”两句引得多好,用此赞扬孟子对自己的理解,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经过孟子剖析入微的解释,连颟顸的齐宣王都觉得深得我心。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也有文采,看来也是长期受到诗歌教育的民众。宋郑交战,宋国败绩,主帅华元被俘,后来逃了回来,宋国筑城加强防备,华元到工地巡视。筑城的国人编了歌唱道:“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支使他的副驾回答国人:“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筑城人再唱:“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没词儿了,对他的手下说:他们人多嘴多,我们干不过他们,快走吧! 华元尽管仗打败了,人还是很可爱的;宋国国人更可爱,他们出口成章,用诗歌挖苦执政者,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成为“六艺之首”“王化之基”的“诗三百”经过汉代经师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更加强化了。“诗三百”基本是四言诗,其体例是风雅颂三体,这成为历代制礼作乐之时乐舞歌词的基本模式,从汉至清没有什么改变,读者有兴趣翻翻正史中的“乐志”,皇皇大典中歌诗基本上是模仿“雅”“颂”的。

(选自王学泰《诗,曾经是一种精神的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地位曾经是很高的,从西周时代开始,“诗”就成为“六经”之一,是贵族君子的必修课,诗具有工具性。

B. 在西周时代,人们将诗作为生活准则,学诗、用诗是一体的。诗可以用来侍奉父母和君王,也可以成为个人精神领域的支柱。

C. 孔子认为,学诗的成果要体现在行动上。学诗的人,如果不能通达地处理政事,不能在外交辞令中应对如流,即使学了许多诗,也是没有价值的。

D. 诗之所以能在春秋时代广泛流行,就是因为诗满足了贵族礼仪风度的需要,由于太过于直接的言辞是不合适的,直接利益要求往往要委婉表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期的贵族们还保持着肃肃雍雍的礼仪风度,他们在交谈中经常用诗来表现教养与风度,这在《左传》《国语》里常有记载。

B. 在先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贵族君子乃至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都邑百姓在对话中也常常用诗抒发情感。

C. 文章用的齐宣王的事例来说明引用诗句可以显示出说话者行事有规范,用宋国都邑的居民与华元对歌的事例来说明诗可以让表达富有文采。

D. “诗三百”作为“王化之基”,有着政治方面的作用,经过汉代经学研究者的阐释,特别有了《诗大序》《小序》的《毛诗》,其政治作用得到强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在全民一起向钱看的时代,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小众艺术,通过一本诗集、诗刊的出版量就可见一斑。

B. 诗的学习要求是比较高的,学诗的人不仅要熟记诗句,而且能够将诗应用于生活,如处理政事,应对得体,体现风度与教养。

C. 宋国都邑的居民出口成章,用生动的诗句调侃华元丢盔弃甲、逃回本国。可见,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意见、挖苦执政者,这正是诗“兴观群怨”职能的表现。

D. “诗三百”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作制礼作乐方面,后代王朝主要沿用《诗经》中风雅颂三体的体例来创作乐舞的歌词。

 

1.D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前后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原文是“人们用诗体现了自身的教养与风度”。 2.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文本列举齐宣王和宋国都邑的居民与华元对歌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诗可以让表达富有文采。 3.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D理解片面,原文是“‘诗三百’基本是四言诗,其体例是风雅颂三体,这成为历代制礼作乐之时乐舞歌词的基本模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来,三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霸屏且好评如潮。它们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以读信的方式带领观众重温时光和记忆的《见字如面》以及明星人物或普通人用朗读分享心得和故事的《朗读者》。

有人说这些文化综艺节目在满屏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泥石流”中异军突起,给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添了一些温情与感动;也有人说文化节目相继涌现是一种价值的回归,是时代的必然。

你对上面的几种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热播有何思考,你认为哪一种对社会文明更具有积极意义?请权衡轻重,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①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②竹摇清影罩幽窗,量量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③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提出,①                    。首先指个体的起点,即每个都有不受任何限制的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其次是指中介性的阶段,即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还指最后的目标,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点公平、②                 。由此观之,名校提高农村生源比例、扩大中西部招生比例等虽然能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但对于农村考生而言,教育扶贫除了高考政策优惠,③               ,让农村、中西部孩子能够和城镇孩子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萨德 ①  导致朴槿惠陷入“亲信门”丑闻的主因,②  丑闻的诱因之一。③  朴槿惠力主萨德入韩,④   导致朝野党争和民怨沸腾,⑤   会有舆论场深挖朴槿惠的丑闻,而使其名誉扫地,⑥   使韩国陷入政治危机。

 

A

不是

/

竟然

进而

B

不是

而是

/

最终

C

虽非

却是

因为

D

即使不是

也是

都是

所以

因此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诺贝尔文学将揭晓几日后,鲍勃·迪伦本人仍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这引起媒体的各种猜测,英国《卫报》甚至报道迪伦会拒绝接受此奖。

B. 腾讯集团主席马化腾在“道农沙龙”上发表了三个小时演讲,明确地表达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态度;“它不只是一个延伸,而是一个颠覆。”

C. 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D. 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