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 追寻思想之光 沈杰群 蒋肖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 追寻思想之光

沈杰群  蒋肖斌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而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身为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一生成就熠熠生辉:早年专攻经济,50岁之前是经济学教授、金融家;近50岁时“半路出家”,治学由经济转入语言,主持拟定我国《汉字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学者、思想家,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出版多部著作。

生于1906年1月,周有光目睹了大时代的波澜,他走过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亲身经历了100多年来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漫长历程。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情怀,他始终追寻着思想之光,步履不停。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周有光奉调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周有光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

最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多数人主张用汉字笔画字母,只有周有光及少数人主张用罗马字母,毛泽东也赞成前者。周有光回忆:“毛主席问我到底赞不赞成汉字笔画字母。我不敢反对毛主席,但我可以不说话;再问,还是不说话。毛主席见我不说话,于是宣布休会。”后来,周有光把他写的《字母的故事》给毛泽东看。再开会时,毛泽东主动提出,汉语拼音还是用罗马字母好,国际通用。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字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对汉语汉字研究,成就卓越。周有光把汉语和汉字的研究分为3个时期。一是传统语文学时期:主要是训诂学、音韵学、小学等;二是现代语言学时期: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语音学、语法学、方言学等;三是新语文时期:主要是中国语文现代化(普通话、白话文、简化字、拼音字母的理论和应用),包括汉语和汉字的电脑处理(中外文自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

周有光提出世界文字发展的3个阶段,即从形义文字到意音文字,再到表音文字。从表面上看,汉字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但实际都遵循这一发展规律。他由此建立了中国的比较文字学,直接促进汉字改革的研究——从宏观角度找寻汉字在整个人类文字史上的踪迹。

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的著作,大约一半是在退休以后完成的。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百岁之后,步履不停。在转型时代,周有光时刻参与、观察和思考。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

(选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交代了周有光先生逝世的时间、地点,还简要地归纳出周先生的突出贡献,重点在突出他的高寿。

B. 文章第四到第九自然段以“求学经历”为重点,从求学、致力于经济领域和语言文字研究三方面对周有光先生作简要介绍。

C. 文章第十到第十二自然段以“贡献”为重点,介绍周先生在汉语和汉字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华语和华文变化趋向预测等方面的成就。

D. 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以“为人”为重点,从周先生的书房、周先生的著作、周先生对当代研究者的启发等方面介绍周有光先生。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周有光先生一生的成就是熠熠生辉的。他一生干什么爱什么,潜心专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且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取得卓异的成就。

B. 上海圣约翰大学对周有光先生的影响颇深。这所大学“光明与真理”的校训始终指导着他此后的人生,激励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懈前进。

C. 周有光先生敢于坚持真理。在最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时,毛泽东也赞成多数人用汉字笔画字母的主张,但他仍然坚持不表态同意。

D. 周有光先生有极其谦逊的美德。人们赞誉他是“汉语拼音之父”,他却坚决不同意,多次写书反对人们把这顶桂冠加在他头上。

E. 周有光先生晚年过着贫困艰苦的生活。他的书房过于窄小,只有九平方米,根本就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但他的胸怀却很宽广。

3.周有光先生一生的成就之所以熠熠生辉,有其个人的主观因素。试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C 2.AC 3.①一个人应该干什么,爱什么,专什么。比如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50 岁之前就成为经济学教 授、金融家;近 50 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85 岁又成为文化 研究学者、思想家;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出版多部著作。②一个人要始终不懈地追寻思想的真理和 光明,保持自己应有的品格和情怀。③一个人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畏权势,不怕处于少数。④一个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不断反思自己,跟上时代潮流。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错误在于“重点突出他的高寿”的说法,这不是文章的重点。B项错误在于“以‘求学经历’为重点”的说法,这三段只有第四段介绍了求学经历,其余几段都是在写工作经历。D项错误在于,“周有光先生的思想对当代研究者的启发”只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的一部分,组后那个自然段主要是在写周有光先生思想的与时俱进。 2.试题分析:B项错误在于,文本只是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并无“指导”“激励”的内容;D项错误在于,文本只写了周有光先生“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并没有“写书反对”的内容;E项错误在于,文本中并没有“晚年生活贫困和“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的内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题干要求很清晰:根据文本内容(即题干中所说的“(周有光一生成就熠熠生辉的)主观因素”),提取相关的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领悟,归纳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张  涛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选自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B. “天人合一”观点的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整体。

C. “天人合一”的观点被比肩而立、相伴而行儒、释、道三家青睐,因而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D. “天人合一”观点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有阐述,尤其《周易》中的相关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要数《周易》,《周易》不仅被儒家和道家奉为首位,而且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

B.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核心虽然是针对人际交往的,但也是针对大自然的,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天人合一”。

C. 道教也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属同一元气,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

D. 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体现了一种生态世界观,它与“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道、佛三家一致认同“天人合一”这种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B.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虽然各自有其特点和优势,但都对“天人合一”理念很感兴趣。

C.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各有其代表人物。儒家有孔子和孟子,道家有老子和庄子,佛教则有众多高僧大德。

D. 儒、道、佛三家对“天人合一”的表述虽有较大差异,但这三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却始终是这种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里,居民们互相防范,唯恐有人对自己不利,镇子里整天死气沉沉。后来,一个老者种了一片葡萄,葡萄成熟之际,老者发出一则广告:欲买葡萄者,自行采摘,自行称重付费。不久,镇里的人们发现,他人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坏,而是值得信任的。从此,那里的人们和谐相处,镇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事情传开后,很多人慕名前去访问,有的人甚至想要在那里常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划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和结构基本相似。

时间的足迹会踏遍生命中的每个角落,不曾遗漏,当然也不会停歇。在流失的时间中,我们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从呱呱坠地到如今的英俊少年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还记得影视剧中的测谎专家吗?他们能从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说话声音和遣词造句中,发现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不过,这种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高端了,有没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能够看透人心呢?

以色列研究人员最近发现,①    。当人们书写的内容是谎言时,往往下笔更重、写的字更高更长;②    ,画面的视角,则往往会从第一人称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视角。这是因为谎言编造需要更长的时间思索,因而人们写字时会下意识地犹豫、拖沓,③   ;同样的,由于绘画的内容是大脑“编造”的,因此具有全局性,所以往往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出现的,反之则不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封建社会为官之写照。可是,柳宗元竟穷困到死后无力下葬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理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死后第三年,柳州人民为其立祠,建造了柳侯祠、柳侯衣冠冢、柑香亭、祷雨亭等,深深怀念这位好官。

①他却不为金钱所动,严于律己,粗茶淡饭,高风亮节

②柳宗元身为柳州刺史,集地方大权于一身

③他在治理柳州期间,重修文庙,教化民风

④深得百姓爱戴,赢得“柳柳州”的美称

⑤虽说那时没有现在的经济环境,但收点下属的“馈遗”不是没有机会的

⑥革故鼎新,废除奴役,种柑植柳,扶助农桑

A. ③⑥①⑤②④    B. ③⑥④②⑤①

C. ②①④③⑥⑤    D. ②⑤①③⑥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