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下列小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下列小题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群雁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园孤壁,书写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苦。②衬托。滴露之声,从反面衬托夜阑人静;以夜阑人静,“野僧”为邻,从正面衬托飘零孤单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首先到首联中圈出景物,“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风雨”“雁”;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风雨”“定”“雁”“行频”,时间是“晚”;最后描述画面,并概括特点,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情感的表现方式如下: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分析颈联所写内容,根据内容分析情感,最后看情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写空园、白露、孤壁、野僧,融情于景;同是,白露是“滴”,以声衬静;以“野僧”来烘托自己的孤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国、鲍、晏             惮:害怕

B. 说田常曰:“君之伐鲁矣      过:错,犯错误

C. 齐而伐越                 置:安置

D.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           卒:同“猝”,仓促,突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君愚不仁      蟹六跪二螯

B. 窃为王危        师道不传也久矣

C. 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河为池

D. 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反不能及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 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 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 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的带来好处的同时,会不会因信息被滥用或错用而产生严重后果。

B. 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

C. 主流媒体是喉舌,也是重要的文化阵地,其传播的文化产品是否先进,刊播的广告是否诚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D. 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         ,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都有特殊的困难和问题。

(2)筱岩公书写处方之时,唯病家之安危为重,凝思于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之间,本不着意于笔墨,          ,却写得冲和之气横溢。

(3)苏裕钢把布抖开、码平、卷好,动作         ,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卷40多米长的绒布卷 了。

A.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B.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C.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D.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七庙”特指天子的宗庙,故常以“七庙”被毁坏代指国家灭亡。

B. “战国四君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C. “陶朱公”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隐居后的自称,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翁的代称。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不拘于时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⑧ 为天下笑者,何也

A. ①⑦/②④/③⑥/⑤⑧    B. 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 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