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国、鲍、晏             惮:害怕

B. 说田常曰:“君之伐鲁矣      过:错,犯错误

C. 齐而伐越                 置:安置

D.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           卒:同“猝”,仓促,突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君愚不仁      蟹六跪二螯

B. 窃为王危        师道不传也久矣

C. 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河为池

D. 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反不能及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 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 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 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1.C 2.A 3.D 4.C 5.(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 国去讨伐吴 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 (2)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 被晋国困扰,大王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定的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根据语境、语法、课内迁移、成语联想等方法判断正误。C项,“王置齐而伐越”中的“置”如解释为“安置”,在语意上讲不通;此处说“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意思是“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可见“置”应解释为“弃置,放过”。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别。平时应注意积累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 项,两个“而”均表并列关系。B项,第一个“之”,音节助词,无意;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因”,趁机;第二个“因”,凭借,就着。D项,第一个“乃”,于是;第二个“乃”,竟。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这句话是说“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霸业就会成就了”;从句中来看,“存越”的目的是“示诸侯以仁”,故“以仁”应放在前一句,排除AC两项;“朝”的对象是“吴”,故“吴”应放在“朝”后,排除B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C项分析田常伐鲁的原因,文章第一段说“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虽然,虽然这样;“业已”,已经;“加”,奔赴;“去”,离开;“之”,到,去;“奈何”,怎么办。第二句中,“重甲困于晋”,被动句;“敝”,弱点。 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 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 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田常忿忿地变了 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击强大 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攻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胜,百姓在外面战死,大臣在国内就会空虚,这样您在朝廷上没有 与您争斗的强臣,在下面没有指责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 离开鲁国去讨伐吴 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讨伐’我请求前往出使吴王,让他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迎战。”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参 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现在以万乘之齐国想将千乘之鲁据为已有,与 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吴王说:“好。虽然如此,越王劳苦身体蓄养士兵,有报 仇之心。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那么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如果保存 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霸业就会成就了。而且大王如果厌恶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它出 兵跟从 您。”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说:“现在我听说吴王要以营救鲁国为名讨伐齐国,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后才可以’。这样一来,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勾践听了 叩头拜了两拜请教子贡,子贡说: “吴王为人凶猛暴戾,这是衰残之国的政治。现在大王如果征发士兵帮助他来骄纵其心志,给他贵重宝器来悦乐其心,言辞卑微来 尊崇其礼法,他必定去讨伐齐国。他作战不胜,是大王的福分。他作战取胜,一定会率军逼近晋,我向北拜见晋君,让他一起攻打吴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 被晋国困扰,大王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 定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 子贡于是离开吴国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 吴国与齐国交战取胜,吴王必定会带领他的士兵逼近晋圉。”晋国国君大为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 整兵器让士兵休整来对付它。”晋国国君答 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败齐国军队,果然带领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军队出击,大败吴国军队。越王听说了,带领军队过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宰相。攻破吴国三年之后,越国东面称霸。 所以子贡一出,保存鲁国,搅乱齐国,攻破吴国,使晋国强大并使越国称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的带来好处的同时,会不会因信息被滥用或错用而产生严重后果。

B. 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调整对社会和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

C. 主流媒体是喉舌,也是重要的文化阵地,其传播的文化产品是否先进,刊播的广告是否诚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D. 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         ,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都有特殊的困难和问题。

(2)筱岩公书写处方之时,唯病家之安危为重,凝思于理法方药、君臣佐使之间,本不着意于笔墨,          ,却写得冲和之气横溢。

(3)苏裕钢把布抖开、码平、卷好,动作         ,半个小时的工夫,一卷40多米长的绒布卷 了。

A.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B.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一气呵成

C.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D.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一气呵成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七庙”特指天子的宗庙,故常以“七庙”被毁坏代指国家灭亡。

B. “战国四君子”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C. “陶朱公”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隐居后的自称,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作为富翁的代称。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不拘于时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⑧ 为天下笑者,何也

A. ①⑦/②④/③⑥/⑤⑧    B. 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 ①③/②⑤/④⑦/⑥⑧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道也②外连衡而诸侯③且夫天下非小弱

④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⑤使人听此朱颜⑥庠序之教

括四海⑧假舆马者,非能也,⑨而学于师⑩ 天下

A. ①④/②⑤/③⑨/⑥⑦/⑧⑩    B. ①⑧/②⑤/③⑥/④⑨/⑦⑩

C. ①④/②⑨/③⑤/⑥⑧/⑦⑩    D. ①⑧/②⑥/③⑦/④⑨/⑤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