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元日田家》,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

阅读《元日田家》,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 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 “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AD 2.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 “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 “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每点 2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 6 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 项, 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 C 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 也是为了告诫自己, 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 项,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 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民俗文化常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 红梅映雪的美景。 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中,从注释来看,《元日田家》作于贬官四川之时,而诗人薛逢笔下写的却是农村新年,纯朴、安宁、和睦,充满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诗的最后两句,作者薛逢以对比手法,描述文士的仕宦生活宛如萍踪飞蓬,可叹又可笑,倒不如回乡,无官一身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过秦论》,完成下列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匈奴七百余里 ④非能也 ⑤且夫天下非弱也 ⑥若不秦 ⑦括四海 ⑧陈涉牖绳枢之子

A.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不拘于时    B. 青,取之于蓝

C. 蚓无爪牙之利    D. 而今安在哉?

3.关于《过秦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最后一段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几组对比,非常鲜明地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B. 本文是《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中的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C. 《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东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少年即以赋诗属文闻于世人。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辞赋以《吊屈原赋》最为有名。

D. 本文语言上带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等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1月9日上午11点15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

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

徐乾清1925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

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专家工作室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

60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但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

“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对此深有感触。

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能将其精华传授给后人,而这精华,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

对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做修改后再签”“能否请其他专家推荐”等意见;三是凡他签过字的材料,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

“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同事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

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直到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和亲朋好友的事。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徐乾清走了,而他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留史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

B. 徐乾清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还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C. 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D. 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2009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依次写出了徐乾清“情系江河献身水利”“做人做事求真务实”“为师为学不计名利品范人生”三个方面事迹,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魂系水利的水利专家形象。

B. 徐乾清的家乡位于汉中盆地,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灌区,这可能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

C. 徐乾清献身水利60余年,跑遍祖国江河湖泊,不仅向国家提出针对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也为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D. 徐乾清强调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开会发言言之有物,实实在在。他强调治水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也是做好治水安邦大业的前提。

E. 本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详略得当,有传主语言的引用,也有传主朋友语言的引用,也有作者议论性的语句,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当代大禹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雷雨》(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A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B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1.

A. B两句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朴园很惊讶眼前的人知道那么多往事。

B. 周朴园的隐私被揭穿,他紧张惶恐又吃惊怀疑。

C. 周朴园的过去被别人知道了,他恼羞成怒。

D. 周朴园迫切想知道鲁侍萍的下落。

2.周朴园把年轻时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后来又说“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却说:“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周朴园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什么样的性格?

3.课文以“雷雨”为题有何深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研究人员称,关于抗氧化物的功效有许多令人屏息的新闻、食品包装上注明的显著效果和似乎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所以这些都助长了抗氧化物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对健康可能弊大于利。相反,专家建议人们关注膳食平衡、适度和多样化,把植物化学、黄烷醇和酚酸交给科学家来研究。

专家认为,抗氧化物不是不重要,人们也应该吃含有抗氧化物的食物。但对抗氧化物的作用机理所知甚少,不能证明专门进食某种抗氧化物或食物的有效性。无数的食物都含有抗氧化物,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似乎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基等物质的危害。但这种功效是源自抗氧化物本身,还是源自食物整体及其中抗氧化物和其他营养成分互相作用的方式仍不得而知。波士顿的布里格姆妇科医院医学教授霍华德塞索称,有证据日益显示后者才是抗氧化物发挥作用的渠道。这意味着饮食方式很重要,而食用特定食物或抗氧化物补充剂则未必有效。比如,研究已经发现β-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和癌症,但单独服用β-胡萝卜素营养品的研究效果大多令人失望。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某种抗氧化物要比另一种更有效。摄入量的大小会否导致功效差异也不得而知。制造商常吹嘘自己产品中抗氧化物的含量。但研究还没有确认抗氧化物的量越大效果就越好,也没有确认身体能否吸收大多数食物中的抗氧化物含量。

伊利诺伊大学内科医学教授约翰厄尔德曼说,健康的饮食就像健康的投资组合,应当让食物多样化。食用各种各样的果蔬全谷食品才能保证最佳的营养组合。吃大量的蓝莓或许没有太大害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量食用所有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都无害。比如,果汁和酒精中的卡路里会很快聚集起来,肥胖会抵消掉即便是最健康的食品的益处。

1.对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些”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媒体关于抗氧化物的治疗效果与作用的报道。

B. 某些食品包装上关于抗氧化物的治疗作用的说明。

C. 在某些食品包装上的关于对抗氧化物研究的结论。

D. 对人的身体健康弊大于利的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

2.从上下文看,以下对“人们也应该吃含有抗氧化物的食物”的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由基等物质的危害。

B. 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有些食物能降低人的身体内部的自由基。

C. 有证据显示食物整体及其中抗氧化物和其他营养成分互相作用能降低自由基的危害。

D. 有的科学家已经通过研究证明人摄入抗氧化物的量越大效果就能够越明显越好。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应该食用各样果蔬及全谷食品从而保证最佳营养组合达到膳食平衡。

B. 经过研究后科学家已经了解了抗氧化物对人体有好作用并且了解了其作用机理。

C. 过分迷信某些食品宣传材料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D. 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抗氧化物对人的身体健康能够产生好的作用的有关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位小学生的数学题答案火了起来,且看:

这显然不符合标准答案,然而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回答,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有的认为应得“满分”,。“1¼这个答案,孩子迟早能学会,暖心的好品德才更难得”;还有的认为“不能得分”,“数学是严谨的,错就是错”。

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