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住的山林会唱歌 袁丹 我待业期有一个空档,并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住的山林会唱歌

袁丹

我待业期有一个空档,并很荣幸成为一名留守儿童助学团的老师。在经过骑马、徒步走了三天后,到达了山旮旯里的山林并住进一家农家小房。小房门前有一片茂密的山林,傍晚,我独自一人走出小房溜达,希望尽快熟悉周边的环境。

在我意识自己迷路的时候,一个黑黑脸的瘦小脑袋瓜向我走来,约莫七八岁,光着脚丫,嘴里嚼着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整张嘴都染成了淤红色。当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凝神地看了好久,然后竟然冲着我微笑,露出缺了两颗门牙的牙齿。那张微笑的脸变成指路棒解救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和我一起住在农家小房的小石头。

天空刚灰蒙蒙亮,小石头便会起床,简单梳洗后就出门去。我起床不久,便会远远的看见他背着一大筐嫩草回来,搁放在牛栏的料槽里,供唯一的一头老牛享用。他每天还会给家里的几只母鸡还有一条看门的狗准备食物,多是在山林里挖到的野菜、野果之类的东西。我忍不住把自己带来的饼干、巧克力和各种各样的糖全部给他,他抱着这些东西一下跑开了,没过多久便带来了七八个小孩,嘴里含着那些零食,很开心地拉起我的手,蹦蹦跳跳冲我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

这些学生有的年纪大概与小石头相仿,更小的只能咧开嘴含糊地说出自己的名字。一下子,我觉得自己的角色是如此重要。我以树枝代笔教他们在泥土地上写字,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学。由于都没有上过学,所以我把最简单的数字结合音乐发音教给他们。月色初显,夜幕悄悄地降临,在山林间飘来一阵阵“哆、唻、咪、发、说……”的清澈童音,我竖起耳朵听了又听,直到他们的脑袋瓜像芝麻般的黑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之后的每天下午,他们都会集中起来,静静地坐在小房门前的平地,等待我给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放学后,小石头和奶奶便开始准备晚餐。山区的食材简单而珍贵,小石头的奶奶将马铃薯变换着烹饪方式给我做各种好吃的,我站着一边看一边学。小石头将藏起来招待贵宾的鸡蛋拿出来,煎出一盘蛋饼。我吃着吃着,竟然忍不住把舌头伸进碗底舔了又舔,逗得奶奶和小石头都笑乐了。

这里的夜晚是非常宁静与安详的,竖起耳朵便能聆听虫子开演唱会,树叶、野草正默契地为它们伴奏。

睡前,我问石头奶奶:“他们多久才能见上父母一面?”奶奶闭上了眼睛,想了很久很久,说:“大概是门前的树叶长出来,落下,又长出来的时候吧!”小石头抿着嘴,望着奶奶,抓起她的手把自己的手放了进去。

我已渐渐习惯这里的生活,没想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不知从哪来的一群“强盗”竟卑劣地放了一把大火,火顺着风势瞬间铺满了山林,染红了漆黑的夜空。孩子们惊慌失措地从四周跑来,他们脚下熟悉的路,渐已分不清,如石头般坚强的孩子突然嗷嗷大哭……我抱起哭得最厉害的小石头,他说:“树不见了,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找不到路……”。

我害怕自己的眼泪也跟着他们一起流淌,跑进屋里,大大吸了几口气。取出口风琴、纸和笔,告诉他们:“不要怕,老师现在教大家唱一首歌,还教大家画地图,爸爸妈妈就能顺着歌声和地图找到路回家。”他们拥聚成一团,拿着纸和笔,听我唱着顺子的《回家》,情绪渐渐平缓下来。

我收到报社的录用通知书,离开山林时,他们紧紧地围住我,把珍贵的地图给我,嘱咐我一定要交到爸爸妈妈手上。我背负着他们内心最惦念的愿望,渐行渐远。身后响起那首歌我教他们唱的歌——回家,回家,我需要你,哦,回家,回家,马上回家,我需要你,回家,回家……

地图我没能交到他们父母的手上,有负他们的重托,但报道山区贫困,凝聚多方力量修建公路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后来,听说当年为了一己之私放火烧山的团伙已被判刑。

再过了许多年,听到山林通了第一辆汽车,我似乎在梦里看见那个缺门牙的小石头依偎在父母身旁,甜甜的唱着那首歌——《回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我”到山林来的的缘由以及山林恶劣的环境。

B.面对山林火灾和缺失父母之爱的孤独生活,孩子们用歌声来面对,表现顽强、乐观的心态。

C.这篇小小说,以朴实的笔调,写出了一位临时老师在山村的助学经历,但作者并不着重铺陈主人公教学的点点滴滴,而是深入留守儿童的情感深处,展现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

D.文章结尾写到"我"的愧疚,"我"失信于孩子们,有负孩子们的重托,辜负了孩子们的期盼,最后以梦境来释怀。

E.留守儿童,一个还在迅速扩大的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这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文中的“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2)小说最感人的是细节描写,请举三例加以评析。

(3)根据小说标题,谈谈小说标题“我住的山林会唱歌”的含义。

(4)有人说,“强盗放火”这个情节很重要但不很真实,你觉得呢?请结合文本和谈谈你的理解。

 

BD (2)①从小石头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感知小石头对父母的思念:“树不见了,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会找不到路……”。②从奶奶语言的细节描写感知小石头父母离开时间的久远:“大概是门前的树叶长出来,落下,又长出来的时候吧!”③从小石头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知小石头对亲情的渴望:“小石头抿着嘴,望着奶奶,抓起她的手把自己的手放了进去。”④从小石头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知小石头的勤劳和他生活环境的恶劣:第二段小石头喂牛喂鸡喂狗的动作:“我起床不久,便会远远的看见他背着一大筐嫩草回来,搁放在牛栏的料槽里,供唯一的一头老牛享用。他每天还会给家里的几只母鸡还有一条看门的狗准备食物,那食物多是在山林里挖到的野菜、野果之类的东西。”⑤从小石头神态的细节描写中感知小石头看到“我”愉悦,孩子的孤僻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当他从我身边经过时,他凝神地看了好久,然后竟然冲着我微笑,露出缺了两颗门牙的牙齿。” (3)①"我"在山村助学教会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唱着歌,让"我"觉得山林会唱歌。②面对山林火灾和缺失父母之爱的孤独生活,孩子们用歌声来面对,表达对亲情的渴望。③文章的结尾写到"我"的努力,使得小说的人文关怀的主题,像山林的歌声一般唱出来 (4)这个情节很重要:①从构思技法上看,“强盜放火”这个情节,使平静的情节顿生波澜,更,有吸.引力,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从人物性格上看,“强盗放火”这个情节,突显留守儿童面对灾难的孤独无助,无奈失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的心理。③从主旨表达上看,“强盗放火”这个情节,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表现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和“我”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这个情节不很真实: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文章在开篇没有具体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缺少山林易失火的伏笔。②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这个地方偏僻贫穷,“强盜放火”可能性小,显得取材不够真实。 【解析】(1)试题分析:B错,没有表现孩子的"顽强乐观"心态,于文无据;D错,没有写到"我"的愧疚,而写了 "我"的爱心。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D就是对人物的情感分析不当,选项B对孩子的心态分析没有依据文本。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举三例加以评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找出三例不难,难的是分析细节的作用。细节描写,它着眼于细小,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细节的作用时,要从内容、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考虑。本题主要从内容方面考虑,即回答清楚该细节描绘了什么内容,体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反映其什么心情心理等。比如细节:“小石头抿着嘴,望着奶奶,抓起她的手把自己的手放了进去。” 小石头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知小石头对亲情的渴望。 (3)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谈谈小说标题“我住的山林会唱歌”的含义。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要理清三层意思。第一表层义,即小说中具体的关于标题的实在含义。本标题的表层义即“我”在山村助学教会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唱着歌,让“我”觉得山林会唱歌。第二引申义,也就是由表层义引出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本题即是面对山林火灾和缺失父母之爱的孤独生活,孩子们用歌声来面对,表达对亲情的渴望。第三是象征义或比喻义,就是由表层义的本题所象征或比喻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方面的含义,这个含义一般和主题表达相关。本篇文章的标题第三层意思就是文章结尾写到“我”的努力,使得小说的人文关怀的主题,像山林的歌声一般唱出来。 (4)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谈谈对“强盗放火”这一情节的理解。其实是一道小说情节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要认真研读这一情节内容,联系上下文,主要从人物性格塑造、主旨表达和构思等方面考虑其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中间,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后文、结尾,文章的主旨的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表达了诗人仰慕天下贤士,思念之情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自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来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归

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别后空回身,冥冥烟树林。

【注】①郑思肖(1241-1318),宋末元初人,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诗人。②浔:水滨。

1.作者是如何描绘“友人”的形象的?请结合首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并指出其抒情方式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也。父恕,为涿郡太守,卒。恢年十五,送丧还归乡里,内足于财。恢曰:“世方乱,安以富为?”一朝尽散,振施宗族。州里高之,比之郇越。举孝廉,为廪丘长,鄢陵、广川令,彭城、鲁相,所在见称。入为丞相主簿,出为扬州刺史。太祖曰:“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故书云:‘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得无当得蒋济为治中辅卿邪?”时济见为丹杨太守,乃遣济还州。又语张辽、乐进等曰:“扬州刺史晓达军事,动静与共咨议。”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

诏书召潜及豫州刺史吕贡等,潜等缓之。恢密语潜曰:“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素知王意,后召前至,卿受其责矣!”潜受其言,置辎重,更为轻装速发,果被促令。辽等寻各见召,如恢所策

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诏曰:“恢有柱石之质,服事先帝,功勤明著。及为朕执事,忠于王室,故授之以万里之任,任之以一方之事。如何不遂,吾甚悯之!”赐恢子生爵关内侯。生早卒,爵绝。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郇越:古代的贤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静与共咨议            咨议:共同商议      

B.如恢所策           所策:所写的策论

C.文帝践阼           践阼:登上皇位      

D.恢有柱石之质           柱石: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B.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C.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D.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恢一向乐善好施,家里很是富有,但他把钱财分给了宗族,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B.温恢很有军事谋略。曹操曾经对自己的手下说,遇到事情可以和温恢商量再做定夺。

C.温恢很有远见。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曹仁将要受到关羽的攻击而提醒兖州刺史,后来果如他所料。

D.温恢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用意,所以给裴潜提建议,让他加快行程,裴潜接受了他的建议,所以,没有受到责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甚欲使卿在亲近,顾以为不如此州事大。(5分)

(2)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赵玉敏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正在改变亚欧和东非地区的经济格局,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以往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有所不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地缘优势,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既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方之间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有交流就会有碰撞、有融合、有创造,丝路艺术就是在碰撞、融合、创造中产生的极其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和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的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特点。在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人们消费习惯变化,文化不断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的条件下,有着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将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

丝路艺术是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商品贸易同时进行的还有艺术交流。古代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甚至是埃及的艺术都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国艺术相遇,其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也有妥协与取舍,最终形成了能够为各方所接受的艺术形式。

丝路艺术很早就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是产业化的艺术形式。考古发现证明,早期中原地区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铜镜等“奢侈品”,输入的商品多是青金石、和田玉等珠宝玉石和珍贵的皮毛、香料。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贸易日渐繁荣,商品流通量激增。出于拓展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保持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在外销商品上开始出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装饰,并逐渐传递到日常的应用当中。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外销瓷”为例,从唐代开始,在专为外销而制作的瓷器中,就出现了为满足国外客户要求设计的独特造型和图案纹饰。这些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造型与纹饰,不仅使外销瓷深为各国人民喜爱和追捧,也影响了此后宋元明清时期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我国瓷器艺术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开发利用丝路艺术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尊重市场规律,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丝路艺术吸收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它的艺术语言具有跨文化的特征,又与商品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恰好弥补了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板,开发利用价值高,市场前景较为乐观。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既不能盲目复制,也不能简单仿制,修修补补出不了受当代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因为它毕竟与当代社会有着历史的重重阻隔。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从丝路艺术中汲取的是融汇了东西方精华的艺术元素和与日用商品紧密联系的设计思想。

当前,信息技术的兴起为艺术与产品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在越来越重视设计的时代,如果能够把丝路艺术的某些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无疑会迅速而有效地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使“中国设计”更快捷、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

当然,单纯地提升设计水平,并不意味着市场份额会随之自动增长,要赢得市场还需要品牌的支撑和制造的支撑。几十年来我们在制造业方面积累了全球领先优势,但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设计制造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015年5月3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丝路艺术是因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艺术交流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具有与世界相融合、与商品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B. 丝路艺术产生于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运用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精华,是国际化的艺术形式。

C. 丝路艺术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东西方之间相互碰撞、融合、创造而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D. 丝路艺术作为产业化艺术形式,实现了艺术与商品的结合,艺术随着商品实现了传播,又提升了商品的市场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与以往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比,“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具有地缘优势,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B. 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主要是由于创意缺乏文化底蕴“拔不了高”,设计不懂国际语言“走不出去”。

C. 艺术语言具有跨文化特征,与商品贸易联系紧密的丝路艺术,完全可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足。

D. 信息技术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因为艺术作品与消费产品边界日趋模糊,文化得以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重市场规律,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道路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有深厚背景和丰富积淀的丝路艺术中获取丰富资源是不二之途。

B. 丝路艺术作为一种在丝绸之路上,外国艺术与中国艺术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妥协,彼此取舍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能够被中外各方所接受。

C. 丝路艺术与当代社会有着历史的重重阻隔,开发利用丝路艺术资源,切忌盲目复制和简单仿制。否则,开发出来的商品是无法受当代消费者欢迎。

D. 提升设计水平,将丝路艺术的某些图形元素和造型元素运用在产品设计上,可以让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快捷、更广泛地融入世界商品贸易市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秋季开学不久,某大学组织大一新生,选择“家书”这一古老而温情的方式,为父母呈上“大学里的第一封家书”。校方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传承家书文化,就算微信、QQ等再快捷方便,对父母来说,也抵不过一封孩子亲笔书写的家书,家书的价值不能被埋没;同时,学生们第一次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中秋节即将到来,这也是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件事引发热议。大家认为感恩教育是必要的,家书是交通不便时代的产物,对用家书的方式,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包括许多家长。有人将这件事传到网上,又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