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此后,李尚师一边教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史料。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书店、小地摊。李尚师自己拟定了修史计划,雷打不动。晨鸡啼鸣,他书房里的灯就亮了;夜阑人静,他依然秉笔疾书。在他的书桌上,除了一个旧茶杯,一个暖水壶,剩下就是成堆的稿纸和资料。

给老父亲治病、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家中的柴米油盐,仅靠自己的工资已杯水车薪。每当此时,老母亲埋怨他不该写书,亲戚朋友也纷纷前来劝说。但是,李尚师心里有个“报国梦”,他咬牙坚持着。1995年,他被山西师大聘为“晋国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不久芮城县教育局特批他专业从事史学研究。

李尚师寻觅散布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无不搜集。为了解决晋国有争议的地名,他曾不知多少次自费实地考察。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理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探索此类疑难问题不在少数,在《晋国通史》中李尚师增列了诸多名人雅士名字和事迹,加以评述,写出242人的传记,并将国君、执政卿、卿、大夫、名流学者、九流人物表和军制变化以及出土铸(刻)铭文字器物列出专表29个,填补了以往晋国史研究的缺陷。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为印证,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修史不拘泥于前人,要兼容并蓄进行创新。”李尚师如是说。这部于2014年出版的长达150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国别通史,并且兼具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志书的特点,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李尚师将自撰的“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分别挂在门口和书房上。他说,修史者不能为权势所动,不被浮躁和喧嚣左右。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

相关链接

①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有一部《汉书》,虽有些字我还不认识,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读完之后,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三人炽烈的以史报国思想便刻在心里。(李江《〈晋国通史〉填补史学空白》)

②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 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 不论是趁着教书之余整理史料,还是专业从事史学研究,李尚师满怀一腔热忱,义无反顾,哪怕守着清贫的生活,他依然埋头于成堆的稿纸和资料之中。

C. 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D. 在考证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理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反复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李尚师寻觅散布在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和历史遗存,解决了晋国有争议的地名问题,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B. 《晋国通史》是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的基础之上编撰而成的一部国别通史,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又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C. 修史最忌浮躁,李尚师担心自己会被世俗名利左右,因此撰写“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以自勉。

D.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宫长为对李尚师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在学术界的地位,其中包含有评价者及作者对李尚师的赞美和崇尚之情。

E. 文题揭示“报国修史”的中心,全文清晰地展示出李尚师在修史路上艰难跋涉的轨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将潜心修史的史学家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修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取得成功呢?请结合文本探究并简要回答。

 

1.B 2.AC 3.(1)要有报国为民的一腔热忱。(2)重视并掌握翔实的文献史料,拥有丰厚的历史知识积累。(3)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4)要有敏锐独到的鉴别眼光。(5)要有超越前人、大胆创新的勇气。(6)有着忍受寂寞和清贫的韧性,秉守恬淡无争的价值取向。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说法不严密,从文中来看,这只是他走上这条道路的一个前提。C项,“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错误,从链接材料二中可以知道,应是对“百万字的手写稿”“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D项“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文中无依据,另外文章说,他最终选定的临汾盆地说也应该属于七说之一。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将两者进行比对。A项,根据文章五、六、七三节内容可以知道,“解决晋国有争议的地名问题”和“确定‘翼 ’乃南梁故城”也只是搜寻“翔山之下、浍河之滨”后得出的结论。C项,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李尚师修史本就是看轻名利,只为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撰写的两副楹联正是此种品格的体现,“担心”一说于文无据。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修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取得成功呢?请结合文本探究并简要回答”。这是文意概括题。考生应依据文中李尚师修史取得成功的原因,然后转化为“修史者”的即可。“具备哪些素质”可以是从人物自身的内因角度分析。文章一二两节是写李尚师走上修史之路的因素,“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这是报国的一腔热忱;三、五两节是写修史之前的储备,积累知识,掌握文献资料;第六节写实地考察,如果前面是理论储备的话,此处就是实践;七、八、九、十等几段,写其不拘泥前人的观点,勇于创新;最后两段写其能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点睛:探究实用类文本中人物成功失败的原因,这是传记文学常考的题目。首先应明确探究的角度,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一般包括传主的兴趣爱好、先天条件(天赋)、付出努力,外因一般包括家庭社会环境、他人的帮助等。本题中,从题干所问来看,“修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应是从内因角度来探究。可以先到文中找出作者或他人对传主的评价,然后找出李尚师在“修史”上的表现。第二段“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第三段“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史料。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书店、小地摊”,倒数第四段“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最后一段“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析】
一是“平均”,如《荀子
君道》“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 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 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 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 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对于这一点,有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 “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 “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 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写到,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是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来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

3.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如雄狮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

“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2)阅读《女神》中片段,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年轻的女郎”“我”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才华馥郁、品位高雅的她,却落入被贼掳走的结局。因此作者为之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慨叹。

B. “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

C.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D. 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年轻小伙子赛龙舟。

E. 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小题。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

    (节选自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1.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王安石,“荆国公”是他的_____“临川先生”是他的____;而“介甫”则是他的____

3.本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