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写到,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是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来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

3.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

 

1.①借助想象的诗歌与借助推理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②诗歌伴随着语言,语言伴随着思想而诞生。③诗歌的隐喻、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表现人类的崇高思想。④诗歌能够迅捷地创造广袤的思想空间。(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2.①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②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③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每点1分,3点4分) 3.①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②诗歌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表达。③诗歌关系到诗人的自我塑造。④诗歌的私人性并不排斥公共性。(每点1分,4点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难在筛选后的概括转述。注意如下语词:“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 2.试题分析:语句理解题的解答,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解答要抓住“写诗的荒谬”和“不写诗的荒谬”。注意文中的句子“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 3.试题分析:首先确定答题的信息区域在最后两段。注意与“私人性”关涉的一些语词。如:“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孔明曰:“如雄狮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

“这等计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2)阅读《女神》中片段,回答问题。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年轻的女郎”“我”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才华馥郁、品位高雅的她,却落入被贼掳走的结局。因此作者为之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慨叹。

B. “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

C.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D. 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年轻小伙子赛龙舟。

E. 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小题。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

    (节选自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1.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王安石,“荆国公”是他的_____“临川先生”是他的____;而“介甫”则是他的____

3.本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某网站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成长多痛啊!每次的成长,都要在自己的脸上画表情,而这表情又不是我们自己的。

B.成长多好啊!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待世事,体察不同的个性,品味多彩的人生。

C.成长实际上是一种境界!有了它这个世界可能不再完美,但若没有它,这个世界肯定不完美。

 

查看答案

搞怪炫丑绝非艺术正道

近100年来人类对美的认知确实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以丑为美,以丑为荣的艺术行径大量充斥社会,整个社会的审美走向堕落!就说去年人到晚年的黄永玉所推出的《一十二景出恭图》,亦可谓丑态百出,公然挑战公众审美,连身在法国的林鸣岗也看不过眼,撰文批评说:“这并非是‘童心未泯’的创新,恰恰是名成利就的名人们过度自我膨胀的昏庸症,他为自己添了极为丑恶的一笔。”

黄永玉是从传统道脉中一路走过来的艺术家,早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抱以虔诚、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多种场合也以坚决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传统也给了他艺术生命的滋养,给了他一定的成就和名望。饮水思源,他本应在捍卫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理念方面做出与名望相称的表率作用,却走向了反传统、刻意颠覆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面。

无独有偶,早期的石虎,画集《非洲写生》曾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1985年在《美术》杂志发文,对美术界日渐嚣张的崇洋媚外、数祖忘典进行了旗帜鲜明、痛快淋漓的抨击和驳斥,在业界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然而,1989年移居澳门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明显偏离了中国书画的“正宗”,呈现出一堆怪异、玄虚、颓猥的东西。

当然,石虎也许与黄永玉不同,他善于思考,不甘现状,具有创新精神。但在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渴望上,又与黄何等相似!自负、高傲、浮躁,“炫丑”、“搞怪”、“扮酷”,荒唐草率,不负责任——大抵可以作为他们近期作品的标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艺术家自身外,形形色色的“吹鼓手”、“马屁精”成了帮凶、杀手,吹捧忽悠、无限拔高,无疑起到迷惑、催化的作用,艺术家本人也成了受害者而不自知。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好的艺术品,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是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是为了求得人对自然的精神超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它是愉悦感官、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的。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丑态更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我们可以容忍庸俗和浅薄,但是不能永远生活在庸俗和肤浅之中;我们可以容忍肤浅和无知,但是不能永远让人迷恋肤浅和无知。”

记得诗人范白兄回忆已故章草名家蒋士云先生时说,这是一位恪守传统、与世无争、寂寞苦行的中华文化的忠实信徒……“沉着”是他的艺术写照。透过范白兄深情儒雅的叙述,我们似乎获得了这个时代最为难得的某种文化“定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艺术永远是一条寂寞之道!而这条寂寞之道所带来的宁静与沉潜之力,则是让美能够在社会任何角落成为胜利者的不二通道!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造成艺术作品炫丑搞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阐述“艺术正道”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