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才华馥郁、品...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妙玉天赋聪慧,资质不凡,才华馥郁、品位高雅的她,却落入被贼掳走的结局。因此作者为之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慨叹。

B. “五四”运动纪念日,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

C.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老人在与大海和鲨鱼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D. 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端午节年轻小伙子赛龙舟。

E. 查理前往印度前,送给欧也妮两颗钻石纽扣,送给葛朗台太太一个美丽的金顶针,送给葛朗台一副袖扣,葛朗台给了查理一些钱。

 

A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题中A“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出自黛玉的《葬花吟》;B“五四”活动纪念日应为“五卅纪念节”那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小题。

余观八司马,皆天下之奇材也,一为叔文所诱,遂陷入于不义。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然此八人者,既困矣,无所用于世,往往能自强以求别于后世,而其名卒不废焉。而所谓欲为君子者吾多见其初而已要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别于小人者少耳复何议于彼哉?

    (节选自王安石《读柳宗元传》)

1.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王安石,“荆国公”是他的_____“临川先生”是他的____;而“介甫”则是他的____

3.本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某网站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成长多痛啊!每次的成长,都要在自己的脸上画表情,而这表情又不是我们自己的。

B.成长多好啊!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对待世事,体察不同的个性,品味多彩的人生。

C.成长实际上是一种境界!有了它这个世界可能不再完美,但若没有它,这个世界肯定不完美。

 

查看答案

搞怪炫丑绝非艺术正道

近100年来人类对美的认知确实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以丑为美,以丑为荣的艺术行径大量充斥社会,整个社会的审美走向堕落!就说去年人到晚年的黄永玉所推出的《一十二景出恭图》,亦可谓丑态百出,公然挑战公众审美,连身在法国的林鸣岗也看不过眼,撰文批评说:“这并非是‘童心未泯’的创新,恰恰是名成利就的名人们过度自我膨胀的昏庸症,他为自己添了极为丑恶的一笔。”

黄永玉是从传统道脉中一路走过来的艺术家,早期对中华民族传统抱以虔诚、谦虚的学习态度,在多种场合也以坚决捍卫传统文化的姿态出现,传统也给了他艺术生命的滋养,给了他一定的成就和名望。饮水思源,他本应在捍卫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理念方面做出与名望相称的表率作用,却走向了反传统、刻意颠覆传统伦理道德的一面。

无独有偶,早期的石虎,画集《非洲写生》曾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1985年在《美术》杂志发文,对美术界日渐嚣张的崇洋媚外、数祖忘典进行了旗帜鲜明、痛快淋漓的抨击和驳斥,在业界内外产生强烈反响。然而,1989年移居澳门后,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明显偏离了中国书画的“正宗”,呈现出一堆怪异、玄虚、颓猥的东西。

当然,石虎也许与黄永玉不同,他善于思考,不甘现状,具有创新精神。但在出人头地、追名逐利的渴望上,又与黄何等相似!自负、高傲、浮躁,“炫丑”、“搞怪”、“扮酷”,荒唐草率,不负责任——大抵可以作为他们近期作品的标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艺术家自身外,形形色色的“吹鼓手”、“马屁精”成了帮凶、杀手,吹捧忽悠、无限拔高,无疑起到迷惑、催化的作用,艺术家本人也成了受害者而不自知。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要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好的艺术品,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是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是为了求得人对自然的精神超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它是愉悦感官、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的。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丑态更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我们可以容忍庸俗和浅薄,但是不能永远生活在庸俗和肤浅之中;我们可以容忍肤浅和无知,但是不能永远让人迷恋肤浅和无知。”

记得诗人范白兄回忆已故章草名家蒋士云先生时说,这是一位恪守传统、与世无争、寂寞苦行的中华文化的忠实信徒……“沉着”是他的艺术写照。透过范白兄深情儒雅的叙述,我们似乎获得了这个时代最为难得的某种文化“定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说明艺术永远是一条寂寞之道!而这条寂寞之道所带来的宁静与沉潜之力,则是让美能够在社会任何角落成为胜利者的不二通道!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2.造成艺术作品炫丑搞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阐述“艺术正道”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4)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5)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结合上下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试做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兄弟不知,          。(《诗经·氓》)

(2)          ,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3)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4)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5)         ,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6)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民惟邦本,         。(《尚书·夏书》)

(8)            ,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