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 《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 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 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1.A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这类试题没有捷径,只要认真读文,然后将选项到文本中对应即可。选项A“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类试题,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把选项与原文对应选项B“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选项“所有人”错,文本中说的是“大部分人”。 3.试题分析: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来人往”,成语词典的解释是:人来来往往忙于应酬,也形容十分热闹。

“人来人往”可以指路上、街上等处人很多,来来往往。也可以说甲地人去乙地旅游,乙地人去甲地休闲;城里人去乡下钓鱼、爬山,乡下人去城里打工挣钱;人情往来;改革开放,技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从古及今,历史人物的“江山代有才人出”等等。

请以“人来人往”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题。

都下送辛大之鄂

孟浩然

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注】都下,京城长安。辛大,诗人的朋友。调鼎:烹调食物,比喻担任宰相治理国家,或喻为治理国家的才能。忘机:忘却了追求功名利禄、勾心斗角的心机。式微:衰微、没落。《诗经·邶风》有一篇《式微》写流落在外的亡国之君。

1.颔联“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首联中的“竹林”和颈联中的“田园”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 。湖月照我影,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查看答案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_____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