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何妨”“吟啸”“芒鞋”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_________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

 

查看答案

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居新州。登泰定四年进士第。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归德府。廉明刚断,发擿如神。民有衔冤不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吾为文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于是任甲而释孙妾。

    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行贿,伪作文凭,曰:“王在时已售我。”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杨以羊酒浼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

为灾。后升为都水监官。

(《元史》一九二卷)

【注】①发擿(tī):揭发。

1.下列各句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亦得赂,敢以               首:首级,指性命

B.民有衔冤不                 直:平反,申雪

C.于是任甲而释孙妾             罪:惩处,治罪

D.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归德府       知:作知府

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以怒殴郄,(郄)经宿而死。   B.(观音奴)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C.(神)果无所显明。        D.(观音奴)立取蝗向天祝之。

3.各句都能表现观音奴“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一组是(  )

①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    ②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③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 ④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

⑤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 ⑥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音奴是一个廉洁刚正、善断冤狱的官员。对于前来投诉的案件,他立即分析判断,十天之内就全都处理完毕。

B.彰德县富商任甲,把人打死,又贿赂官吏,致使前来告状的孙氏反被抓入监狱。观音奴接到状子,立即着手处理,很快就把案子查清了。

C.宁陵的王某带妻子到淮南串门,不幸得病,客死他乡,家里的田地也被本乡土豪杨某乘机霸占。杨某买通了主管官吏崔府君,伪造了凭据。

D.观音奴利用到神祠对质的方法来审理案件,即明断此案。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3分)

 

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3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石上书在历史长河里,文字出现的非常晚,书法是随后的创造,出现得更晚。它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是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人擅长书法创作,尤其是在石头上的书法——取其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可以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有所区别。中国人也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石上书法的样式。但秉承以往的文明理念,其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没有再次间断的“石文”时代。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碑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到明清时期,石头与书法的结合有了大跨度改变,尤其是对软质石头的发现和充分挖掘,拓展了在石头上的书写。摩崖碑刻上不能得到的笔触乐趣,在明清篆刻中终于成为现实。虽然摩崖碑刻书法的意味更强,但篆刻作为唯一反刻的字,让书法真正成为石头上的舞蹈。那些伟大艺术家们认真地选择了石头,并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通常个人无法收藏巨大体量的石头上的书法。因此,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作为石上书法的衍生品,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每一个拓片都可以被当作充满历史信息的艺术品,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传播了书法、艺术与审美,推进了历史研究,也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很长的时间里,对于更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中国人倾向于在石头上保存字迹,它们变得理想而崇高。而在纸张上的字迹,则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这种区别,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学和馆阁体中达到极致。有感于此,少部分书法家随后创制的碑体书法,虽仍然是书写在纸张上,却横空出世,山一般地矗立在众人面前,成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它们不仅讲究历史积淀,并且气势撼人,一扫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在精神上给予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考虑文字内容与载体关系,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书写方法。中国是头上的书法以其端正严肃、亘古不变等材料气质,很早就被赋予了代表仪式与权力的功能。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石头与书法的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其中体量最大的是摩崖,石上书法另有碑刻、印章、拓片等多种形式。

C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D碑刻作为一种石上的书法,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它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有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晚时期,篆刻家选取软质的石头,实现一般硬石上难以呈现的笔触乐趣,将文字反刻其上,让书法成为石头上的舞蹈,从而得以在印章上寄情忘怀。

B在金石学发达的年代,因为人们不便收藏体量巨大的石头上的书法,拓片成为流行的方式,传播书法的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产生。

C在清代,书法主流崇尚的帖字和馆阁体虽然使纸上的书法美到极致,但不免给人以书法发展太久后的萎靡不振的感觉。

D自纸张发明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扬长避短,各自发挥长处,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摩崖多在断崖峭壁之上,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因此,不如明清时的篆刻更具有强烈的书法意味。

B为某人立碑,强调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为某事立碑,则是对重大历史事件做权威判断。因此,碑刻不仅是书法作品,也应是后代历史学家的重要史料。

C拓片尽量地保留了石头与书法交织的细节,充满历史信息,综合了石头的质感、书写的韵味和纸张的便携,所以说是石头、书法和纸张的完美结合。

D碑体书法被称为纸张上的摩崖碑刻,气势撼人,在精神上给与世人自由驰骋的开放意识。可见,石上的书法对纸上的书法产生过良性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