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礼运》中,作者借孔子之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礼运》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其表现是都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都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 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 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虽无权势,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

D. 虽然朱熹根据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但他的言论却都是间接性的社会批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与世袭社会的家天下进行对比,提出了把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的观点。

B. 真正的儒者是拥有超越家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从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可以看出。

C. 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 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B. 儒士集团无位、无势和以“道”的化身自任相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使儒家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尴尬境遇,也限制了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C. 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D. 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在某些理论上表现出相当的契合性。

 

1.C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C儒士集团“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错。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符合文意”应指符合本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题中A无中生有。黄宗羲并未提出“把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B“相矛盾”错,且根本原因是儒家 “以道抗势”的行为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影响和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以下两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作文。

①每天吃饭前,走过校园,我们看到的是整洁干净的地面,可是吃完饭回教室的路上,我们看到的却是零零落落的纸片、塑料袋等垃圾。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请根据你对此问题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②今天,在我们国家倡导“读书”的社会背景下,有一股不合流的声音“读书无用论”充斥我们的耳旁。你觉得这种所谓的“无用”是什么?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来反驳这种观点,你会怎么思考和作文呢?请以“我为什么要读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比喻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次,北京某礼堂,北京自修大学李燕杰校长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

A. 这两个比喻句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B. 前一比喻意在告诉我们:在岗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C. “石缝里的草”在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D. “石缝里的草”是说即使在“石缝”里,也可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株新绿。

 

查看答案

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C.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赵明见到老同学,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前些日子,家父大人身体不适,还动了手术,不知恢复得怎么样了?”

B. 李蕾蕾给晚报投稿,过了几天,她写信询问:“编辑,你好,我的稿子您已经拜读了吧!希望您不吝赐教!”

C. 父亲的朋友远来本市,父亲想请他吃饭,请柬写:“今天中午12点在洋洋酒店略备薄酒,为你接风,敬请光临。”

D. 张小兰三天没来上学,返校后,老师十分关切地询问情况,张小兰说:“老师,这是我的隐私,你无权过问。”

 

查看答案

对下列对联所写作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归隐田园称元亮,赋诗五柳是酒仙

② 忍腐刑著千秋史,通古今成一家言

③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④ 蓬莱文章建安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A. 陶渊明   左丘明   范仲淹   杜 甫

B. 孟浩然   司马迁   辛弃疾   李 白

C. 孟浩然   左丘明   辛弃疾   杜 甫

D. 陶渊明   司马迁   范仲淹   李 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