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君子”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两千多年来,君子,被当作一把标尺,用来____。“君子”既是一个伦理范畴,____。对君子的阐释与求索,既数落在典籍当中,也凝聚在日常生活之中。今天,我们倡扬君子文化,用君子的标准提升人生境界,促进社会和谐,最重要的仍然是两个合一:一是知行合一,____,更要践行做君子的要求;二是情境合一,每个人要有做君子的情怀,全社会要有褒奖君子的环境。

 

①度量每一个中国人的言行 ②又是一个实践范畴 ③既要明了做君子的道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标尺”可知,度量中国人的言行;②处结合“凝聚在日常生活之中”等可知,是一个实践范畴;③处结合关联词“更”,结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曾有过一句名言: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 就是自学的能力,  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  “职业培训班”,件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 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大学毕业生 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A

其实

不是

而是

虽然

   B

也就

不只是

也是

当然

   C

其实

也就

不是

而是

固然

D

不仅是

还是

纵然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上演后好评如潮,但在滥用吸烟镜头上却是一大败笔,北京控烟协会就此向剧组和广电总局表达了不满和抗议。

B. 北方大部分城市进入供暖期,针对供暖季雾霾污染防治压力增大,多地提出“既要保民生,也要护蓝天”,加快淘汰小锅炉,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C.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保障弱势群体的食物安全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村留守人群的营养状况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D. 相比于读者更为熟悉的纵横飞跃式的科幻作品,《北京折叠》抛弃了建构一个宏大体系的做法,用非常细腻克制的笔触,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与困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结尾时,“重返”人间的红军英烈呐喊发问:“共产党人兑现当年的承诺了吗?……”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B. 战斗在边境口岸的缉毒警察,人人练就了一双入木三分的眼睛,能够凭借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及时发现藏匿的毒品。

C. 从偷偷摸摸拉活儿,到新规定出台,网约车合法身份的获得一波三折,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网约车合法的国家。

D. 一个人什么时候容易犯错误?就是在自己一切顺利的时候。一个人感觉做事情得心应手就容易随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这时就要出问题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愁,王安石却在《登飞来峰》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表现出改革家拨云见日的豪迈气概。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表现世人不守法度、曲意逢迎的恶劣做法。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群像密集的蜂房,像旋转的水涡“___________”,煞是宏伟壮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登龙门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后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腮点颗,血流此水。”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 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了龙门一带的雄伟气象。

C. 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

D. “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 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