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管虎执导、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上演后好评如潮,但在滥用吸烟镜头上却是一大败笔,北京控烟协会就此向剧组和广电总局表达了不满和抗议。

B. 北方大部分城市进入供暖期,针对供暖季雾霾污染防治压力增大,多地提出“既要保民生,也要护蓝天”,加快淘汰小锅炉,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C.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在保障弱势群体的食物安全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农村留守人群的营养状况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D. 相比于读者更为熟悉的纵横飞跃式的科幻作品,《北京折叠》抛弃了建构一个宏大体系的做法,用非常细腻克制的笔触,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与困境。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滥用介词,淹没主语,可将“在滥用吸烟镜头上”改为“滥用吸烟镜头上”。B项宾语残缺,在“增大”后加“的实际”或者“的情况“。C项搭配不当, “保障”和“状况”搭配不当,可在“城市低收入群体”前加上“改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结尾时,“重返”人间的红军英烈呐喊发问:“共产党人兑现当年的承诺了吗?……”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B. 战斗在边境口岸的缉毒警察,人人练就了一双入木三分的眼睛,能够凭借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蛛丝马迹,及时发现藏匿的毒品。

C. 从偷偷摸摸拉活儿,到新规定出台,网约车合法身份的获得一波三折,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承认网约车合法的国家。

D. 一个人什么时候容易犯错误?就是在自己一切顺利的时候。一个人感觉做事情得心应手就容易随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这时就要出问题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愁,王安石却在《登飞来峰》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表现出改革家拨云见日的豪迈气概。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表现世人不守法度、曲意逢迎的恶劣做法。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群像密集的蜂房,像旋转的水涡“___________”,煞是宏伟壮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登龙门驿楼

许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注释】①龙门,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②据传,鲤鱼跃过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后尾,乃化为龙矣。”无法跃过者,则“曝腮点颗,血流此水。”③膺门,东汉李膺礼贤下士,后以“膺门”借指名高望重者的门下。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晚登驿楼,由眼前龙门胜景,追忆大禹开山疏水之功,“万古人知”流露出对大禹千秋壮举的仰慕。

B. 颔联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视线由远及近,青色的山岭从远处将大地一分为二,洪流从高处泻下,生动地展现了龙门一带的雄伟气象。

C. 颈联诗人想象传说中鲤鱼跃龙门的景象,其中“风云”“波浪”写的是龙门一带风云迭起、大浪滔天的自然景观。

D. “波浪无程尽曝腮”明写虽有滚滚波涛,但那些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全都“曝腮”无路可走,暗写自己仕途遭遇了重大挫折,从此没了前程。

E. 全诗多处使用典故婉转抒怀,既凝练贴切,又和谐自然,深得用典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的高妙。

2.面对眼前胜景,诗人为什么在晚山秋树之间“独徘徊”?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景隆,小字九江。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见亲任。及燕兵起,乃以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遂命世子高炽居守,戒勿出战,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趋大宁。景隆闻之,进围北平。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师破大宁,还军击景隆。景隆屡大败,奔德州。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军出紫荆关往救,无功而还。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四月,景隆大誓师于德州,进营白沟河。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济南。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帝始诏景隆还。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节选自《明史·李景隆传》)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B. 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C. 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D. 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字。是古人在小儿时所用的乳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字阿瞒,蜀后主刘禅小字阿斗。

B. 世子,在明代是对皇位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也称太子。如文中的朱高炽。

C. 左柱国,是明代皇帝用来册封勋臣的称号。如明代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获得过这种荣誉。

D. 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登基后采用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时用来纪年的名号,新帝登基后一般会改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景隆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他继承父亲爵位,官至太子太傅,在出征讨伐燕王时,建文帝赐予他象征君权的御品,以示恩宠。

B. 李景隆不懂兵法,妄自尊大。他趁燕王前往永平之际攻打北平,前有坚城,后又强兵,实际是中了燕王的诱敌之计,结果大败而逃。

C. 李景隆心胸狭隘,贪功妒能。瞿能攻打张掖门即将取得大功引起他的妒忌,于是阻止瞿能继续率兵挺进,致使战机瞬间丧失。

D. 李景隆风光一时,晚景凄凉。建文帝时恩宠有加,燕王登基后,他依然地位显达,只是在多次遭弹劾之后,才落得官位不保、家产尽失的结局。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2)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赵  新

和其他主食比起来,米饭,我是天天吃顿顿吃也吃不烦吃不厌,媳妇叫我“米虫子”。可是有一个问题很是让人添堵:米里的沙子太多,吃饭时总是很响亮很清脆地硌牙,碗里像有炸弹似的,吃得小心翼翼,吃得提心吊胆,吃着吃着吃出一肚子火,扔下饭碗了事。

下顿饭还是这样。

我非常向往买些不带沙子的米,吃个放心,吃个坦然,吃个舒畅,吃个欢喜。

有一天单位组织下乡,先到了某个县城,又从这个县城下乡到了某个乡镇。这个镇子很大,恰逢集日,街市上人山人海,叫买叫卖,非常热闹。

我在农贸市场挤挤碰碰地转悠时,看见一个老汉蹲在那里卖米:那米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

弯下腰细看细瞅细挑,没有一粒沙子。

戴上花镜再看再瞅再挑,还是没有沙子

请了几个人帮着看帮着挑,仍然没有沙子。

我很兴奋,我很激动,忙问这米怎么卖。老汉郑重其事地报了价钱,并且申明这米是自家产的,价钱虽然偏高了些,却配得上米的品质。

老汉问我要多少,我说:“豁出去了,要你100斤!”

老汉很严肃地说:“同志,我这人光明正大,不遮不瞒,不欺不诈,你要100斤,我只能给你98斤。”

我说:“老哥,别呀,2斤米我能做好几顿饭呢!”

老汉顺手提过旁边的一条口袋说:“分量保证给够你,另外2斤就是这里边装着的沙子。”

我大吃一惊:“沙子?”

老汉平静如水:“沙子。”

我看一眼,那沙子也是米粒般大小,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如果把这样的沙子和米混在一起,肉眼凡胎,断然看不出来。

我说:“老哥,我光要米不要沙子。”

老汉很憨厚地笑了:“同志,对不起,那我这米不卖。”

我说:“不卖?那你咋不把沙子和米混到一起?”

他说:“那不是坑人么?”

我说:“你这也是坑人呀!”

他说:“这坑和那坑可不一样。这坑是明着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问心无愧;那坑是暗里坑,我怕有人骂我坏了良心,掘了我家的祖坟!”

想想是这么个理,人家叫明唱响了,你完全可以不买嘛。又往深刻之处一想,就觉得这老汉很真诚很老实很厚道很可爱了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他不搞惟妙惟肖的伪装,不作浑水摸鱼的手脚!

老汉60岁左右,一张松弛的皱纹纵横的脸,一双结满老茧的手,嘴唇上的胡须丛里还有一粒黄色的饭渣。他的鞋也破了,露出半个脚趾头。

我说:“老哥,这米我买。”随即给了他100斤大米的钱,要了他98斤的米。

老汉拉住我的手:“同志,你先别走,你还没要我那2斤沙子哩。”

我说:“我不要你的沙子!”

老汉把钱退给我:“你不要沙子,就把大米还给我,我不占这份便宜!”

我愣了。心想,这人真是有脾气,不要他的沙子他还不依!

老汉说:“我的沙子也是钱,那是经过加工的;你拿回城里种花养草,喂鸟喂鸡,比大米用处还大哩。”

看着他固执认真的样子,我就要了他2斤沙子。

午饭以后我又来到了集市上。走到卖米老汉那里,我突然看见有好几个人把他抓住,正推推搡搡地押了他在街面上走。秋风萧瑟,黄叶飘零,那老汉的脚步踉踉跄跄,留下一路汗腥。

押着他的人愤怒地斥责:“光天化日之下,你竟敢明目张胆地坑害顾客,让人家买你的沙子!”又一个说:“你把那沙子掺和到米里卖,不就没事了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开头细致描摹“我”吃米饭怕吃到沙子的神态。写“我”对不掺沙子的米饭的渴望,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 小说中的“我”弯腰细看、戴上花镜再瞅、请人帮着看,这一系列的做法既体现出对大米质量的不放心,又暗示“我”在以往买米的经历中常吃亏上当。

C. 小说在叙述老汉与“我”的对话时,用了“郑重其事”“严肃”“平静”“憨厚”等词对老汉进行神态描写,突出他光明正大、不遮不掩、老实木讷的特点。

D. 小说中的“我”既是古诗的讲述者,让读者感受真实可信;又是故事的参与者,由于“我”有爱吃米饭的特点,小说情节得以往下推进。

E.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寥寥数笔,但意蕴颇丰,作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既为深秋季节的写实,又为突出老汉的惨淡生活。

2.小说在写到大米和沙子时都用到了“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的语句,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汉卖米不掺沙,却又把沙子明码标价和米一同售价。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