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殽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晋殽之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___1___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2___!”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①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②,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___3___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_______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

[注]①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②衰绖:指丧服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脱:轻率,放任

B.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韦:熟牛皮

C.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严格约束

D. 彼实构吾二君             构:挑拨离间

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且行千里,___谁不知?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___!

③___逞寡君之志,若何?

④寡君之以为戮,死___不朽。

A. 则  焉  而  且    B. 则  也  以  而

C. 其  也  而  而    D. 其  焉  以  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B.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C.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蹇叔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④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⑤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A. ①③⑥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文通过“哭师”、“观师”、“犒师”等侧面描写,揭示了春秋时代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现实。

B. 秦国得到安插在郑国的奸细杞子的密报后,准备攻打郑国,却遭到了蹇叔的强烈反对,蹇叔的警告不但没有使孟明等警惕起来,反而招来了他的一顿奚落。

C. 文章从头到尾,有一个中心 ,就是殽之战;有一个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事件出现三次: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最终还是回到了殽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

D. 按照周时的礼节,诸侯国军队路过天子都城——洛邑,一律要免胄、丢甲、束兵、步行,但秦的军士只是去了头盔,显得轻狂无力,据此,年幼的王孙满预告:“轻而无礼,必败。”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C 2.D 3.B 4.A 5.B 6.(1)我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我们)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我们)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2)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解析】《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战国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选项所给的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厉:通“砺”,磨。 2.试题分析:选D。根据前文, 仆偃托言、秦穆公问询蹇叔,这是蹇叔对此次远征的态度和预见,所以①处填“其”。“其”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可是秦王不听从,执意远袭,于是蹇叔哭师,因此②处填“焉”。③句紧承前面,陈述事实结果,就是远袭失败,文赢请求“纵秦囚”,但是这句强调目的,故填“以”。④处是写孟明面对追赶他们的阳处父的说辞,故应填“且”,是将的意思。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原轸在得知晋襄公听从文赢的全歼的话放了孟明等囚徒后的愤激之言行,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武夫”“妇人”“公”;谓语动词:“历”“拘”“免”“堕”“亡”“追”“及”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4.试题分析:题干中“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是筛选的标准。②是写蹇叔哭送其子,故不能表明“直接谏阻秦穆公”;⑤写蹇叔哭孟明等人,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可以运用排除法,故A项正确。 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分析蹇叔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要求是“直接”,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②是写蹇叔哭送其子,故不能表明“直接谏阻秦穆公”;⑤写蹇叔哭孟明等人,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与“直接谏阻秦穆公”无关,排除这两项,自然得到答案。 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B对应文章第一段,蹇叔反而招来的是秦穆公的一顿奚落。而选项则是指孟明的,属于张冠李戴。 6.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腆:富裕,淹:久留,具:供给,积:食粮,卫:动词活用为名词,保卫工作,遽:立即。(2)冀:希望,克:取胜,继:后继的军队,其:还是。(3)过:过错、错误,以:因为,眚:小的过失,掩:抹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他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本来,研究社会结构是政治家的事情,一般老百姓不会关心,也缺少思考的资源。没想到孔子创造了一个可亲可爱的思维 方式,那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象征体,推而广之,使宏观政治问题变成了家庭问题的放大,使一般民众也具备了思考的基点。后来孟子也用了这个思维模式,推己及人,推小及大,借由普通民众能够感受到的境遇,来设想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家庭的血缘伦理是自然的,难以动摇的,不能在父子、兄弟的尊卑关系之间有任何苟且。由此扩大,政治也渐渐变成了一种“自然伦理”。我觉得这是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农耕文明有关。农耕文明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对游牧文明来说,马背是家,帐篷是家,远方有水草,那么远方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海洋文明呢,永远在向往彼岸,彼岸在何方,可能永远不知道,因此可能回来,也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中国的农耕文明是精耕细作的文明,从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序,非常复杂。它延续的前提就是聚族而居,一家老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就要讲究伦理结构,有了这种结构才能完成生产的程序和财物的分配,才能协调彼此的关系。孔子找到了这个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他的逻辑结构是从修身开始来齐家,然后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找到了一个起点,一个平台。例如中国民间信奉的第一道法规是孝,把对父母不孝的人骂成是“狼心狗肺”,也就是脱离了做人的最低限度。孔子就把这个关系推延到了君臣关系当中,也就是从“亲亲”直通“尊尊”,形成了整体的“治国”观念。

这个观念又进一步要求人们在社会伦理中“扮演”家庭伦理,构建一种简单、严谨、快乐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礼乐”仪式。整个国家像家庭一样和睦有序,充满温情和乐观,而且可以有音乐、舞蹈、诗歌伴随,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这个礼乐社会靠什么支撑起来?靠君子。如果没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点,缺少过渡的桥梁,缺少实践者、评判者和监督者,无论是礼是乐,都缺少执掌者和引领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大家从他的言论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极大的热忱在呼吁君子之道。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把家庭的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结构,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的重建,是孔子一项高明的理论策略。

B. 孔子以家庭伦理为基础重建社会结构的具体做法,就是把人人都能体验的家庭生活方式当做一个范本,推而广之,使之成为宏观政治问题的通俗版。

C.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的血缘伦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成员之间的尊卑关系必须严格遵守。

D. 不同于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农耕文明,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产生的土壤。

2.下列对“农耕文明”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农耕文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人们只能稳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 “农耕文明”是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观念,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

C. “农耕文明”从春种到秋收有一套非常复杂的精细化的程序,需要人们聚族而居。

D. “农耕文明”生活方式中的劳动分工、财务分配等,需要家庭伦理结构协调彼此的关系。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 孔子穿找了家庭伦理结构,并把它扩充来治理天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孔子把家庭的父子关系推延到朝廷中君臣关系当中,从而形成了“亲亲”“尊尊”等整套“治国”观念。

C. 孔子把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成是他的社会理想的核心构建,所以他认为国家要靠君子来支撑。

D.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在社会位置中找到与家庭位置相对应的点,这样,整个国家就像家庭一样和谐有序了。

 

查看答案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下列从早到晚的时辰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日出、平旦、日中、隅中

B. 鸡鸣、食时、黄昏、日昳

C. 日昳、食时、夜半、人定

D. 鸡鸣、日中、黄昏、人定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荷兰教师喜仁龙在瑞典国家博物馆发现了许多中国绘画作品,使他后来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B. 《孔子世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谱系最完整的族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已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C. 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首次引入的人工智能答题机器人“汪仔”,是由搜狐历时9个月,投资约4000多万元打造而成的。

D.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已经取得的票房佳绩,不能盲目乐观。春节档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档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忽然飙高的票房或与“票补”有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道德自律深深地     于人心之中,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制度。中国人自古以来无不        地传承着自己的“道统”。     世界哪里都不理想,人也可以有理想,依然可以在道德践履中生发出精神的快乐。

A. 积淀    身体力行    即使

B. 沉淀    身体力行    虽然

C. 积淀    事必躬亲    虽然

D. 沉淀    事必躬亲    即使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yà)    (zhà)舌    攀(yuán)    根深(dì)固

B. (jìn)旅   (jīng)纶   告(qìng)    (jiā)言懿行

C. (mǐ)    (bāo)扬    (lán)珊     (bài)官野史

D. (nú)钝    (nì)称     (qiǎng)颜   阴谋(guǐ)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