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近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 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身处异地他乡的孤寂感,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 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 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 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1.AD 2. ①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了他一定的影响。②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③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④性格开朗且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 3. ①形式方面,融入了西方音乐节奏,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②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以及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特别能打动人。(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概括。B项“内心非常不愿意”分析不当,原文表述为“心里就觉得委屈”。见第2段。C项“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依据不足,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只是因受多重打击而“心力交瘁”,并没有“失去了信心”。原文的表述为“……,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见第3段。E项“对女儿的深切怀念”无中生有。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从文中“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从文中“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等加以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如本题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有思念大陆之情、客居他乡的孤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中,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 乡村文化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 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 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 乡村的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C. 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 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 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 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 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梦回》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____________,水寒更有未眠鸥。

A. 玉簪花落野塘香    B. 碧云望断空回首

C. 深夜无风莲叶响    D. 客怀处处不宜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政府要进一步解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加快改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B. 书展本身就是一次集中的、有文化的营销,以包括周边活动和衍生品售卖在内越来越多元化,不断打开图书市场。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纳德与美国的“飞虎队”无私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动人的历史篇章流传后世。

D. 我们要有长远眼光,避免短期恶性竞争,不应一味追逐热点,而是要沉下心来做好每件产品,立足国内市场,兼具国际视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真正的思想家寥若晨星,孔子就是集夏商周三代礼文化之大成,又开启中国经学体系的思想家之一。

②近年来高校频频曝光的学术造假现象暴露了中国为数众多的高层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坐而论道的实干精神,喜欢走捷径、钻门路。

③于恕成先生是中国诗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④因为在分众化时代,走大众化路线,就意味着要面对众口难调的尴尬 和困难,有可能你想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结果所有人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⑤虽然离开母校多年,但一提起各位老师的名字,我就能回想起他们在讲台上讲课的样子,他们对我的耳提面命,我一刻都不能忘。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