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罂粟的果实可以制成鸦片等毒品...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罂粟的果实可以制成鸦片等毒品,它开花的时候格外娇艳美丽。罂粟对过路的人说:“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路人对罂粟说:“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面对诱惑 人生时时面临诸多诱惑,权重的地位是诱惑,利多的职业是诱惑,光环般的荣誉是诱惑,欢畅的娱乐是诱惑,甚至漂亮的时装、可口的美味都是诱惑……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如果你抵挡不住,你就会成为诱惑的奴隶,被诱惑淹没;如果你坚决抵制保持自我,你就能一往无前成就自己的功业。 做律师是一个赚钱而体面的工作,巴尔扎克的父亲让巴尔扎克学律师,可巴尔扎克抵挡住了名和利的诱惑,宁可蜗居在租来的房子里,靠借钱度日,也不改变自己写作的志向。正是这种拒绝诱惑的坚毅品格,才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才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 曹雪芹小时候生活在名门贵族的家庭,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可到了晚年,家庭发生巨大变故,变得常常连饭都吃不上。他该去参加科举考试(凭他的才华应该可以考上),他该去当官(凭他祖父辈在官场的关系完全可以当上),可他却抵抗住了这些诱惑,而潜心于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经典著作《红楼梦》。 西西弗斯正是受住了神仙生活的诱惑,才能每天乐观地推石不止。 相反的,如果禁受不起外界的诱惑,就会迷失方向,走入岐途。曾经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牛顿,本可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于晚年没能经受住神学的诱惑,放弃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科学,一头扎进了神学的陷阱,结果只能是从此一无所成。 我们生活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网络游戏会诱惑你,网上聊天会诱惑你,淫秽读物会诱惑你,色情场所会诱惑你,名牌商品会诱惑你,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会诱惑你……如果你不能以顽强的意志保持自我,今天受这诱惑,明天受那诱惑,你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 所以,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才会学有所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形式为新材料作文,人生在世,“痛苦”与“快乐”这对矛盾的情感会伴随终生。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矛盾体,值得青年学生思考。在高考中,“关系型”话题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式,本题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提出一个“关系型”命题是一种新尝试。 参考立意: 从整体上来看,这则寓言,讲了“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写作时要注意辩证地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统一,相互转化。 从局部来分析,亦可立意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被眼前的一时的绚丽所迷惑”“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等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来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风格的城市文化大多都消失了。表面上看,这是由于现代化的开放性,使城市和市民关系疏远了。但历史地看,还是因为社会价值观的整体缺失。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在功利主义的气氛中要建设独特的城市文化,几乎是一种奢谈。城市管理者对城市文化所能做的,是城市制度文化的建设,也就是建立一种市民可广泛参与的制度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神,决不可能通过策划几个方案、空提几句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当市民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自信,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才开始有了雏形。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论述思路。

2.根据文本,请分析当前令网民反感的我国某些城市口号的弊病。

3.结合全文,请谈谈当前中国的城市如何建设有风格的城市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大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

2.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4.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

(2)纵一苇之所如,                            

(3)                          ,相逢一笑泯恩仇。

(4)男儿有泪不轻弹,                          

(5)                         ,潦倒新停浊酒杯。

(6)西当太白有鸟道,                        

(7)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                           ,则知明而而行无过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诗题为“初冬夜饮”,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

(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智识深远,过人远甚,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熙宁元年,徙判汝州。诏入觐,许肩舆至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退。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之能                          屈:使……屈服

B从容访以治道                      访:询问

C仕归西都十馀年                致:调任

D吾衰疾不能也                    堪:承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至日昃退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况于明哲乎

D客坐稍久,吏从旁唱,“宰相尊重”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与斗卮酒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4.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