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分析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在教室里一片大乱。

E文中的年轻老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四位同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4.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

 

1.BD 2.四位同学都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但性格中都有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 3.一语双关:①实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②虚指: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4.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由互相帮助、关爱,到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流泪”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项,“热爱生活”错,文中没有体现;D项,“沮丧、气愤”错,原文中“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是对小说内容的分析,CE项是考查小说的情节。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四位同学都是主动回答问题的,且回答的角度各有侧重,可见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善思考。但这些回答不论是说这个男人是套近乎、要收费、抢东西还是搞推销,都将其行为世俗化、功利化了。如此以己度人,足以折射出他们性格中自私、冷漠、提防、猜疑的一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四位学生语言、行为、神态等进行分析。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的能力。这篇作品的题目是“分析题”,从表层看,这就是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出的一道分析题;但最后老校长的介入,将学生引向了对社会世态人心的分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可见“分析题”一语双关。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理解标题的含义要把握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文章的标题与主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所谓标题即主题。这类文章以议论文为多,也有一部分散文用这样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2)理解标题的含义要注意整体把握,准确概括。整体感知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因为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才能提炼文章的内涵。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再加上有的文章没有主旨句,这时候,我们就要整体感知内容,并且做到准确概括。这样才能把握文章标题的含义。(3)理解标题的含义要注意修辞方法,有很多文章,在标题中用了修辞方法,如本题的一语双关。(4)理解标题的含义要注意题目中的象征义。有些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在理解题目的含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它的象征义——这就要从文章的整体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了。(5)理解标题的含义要学会透过表象,善于联想。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理解标题的深层含义要善于透过表象,展开联想。展开联想,就是由此及彼,抓住客观事物、现象间的各种联系、微妙的类似,从而发掘出人物的精美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如本题这篇作品的题目是“分析题”,从表层看,这就是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出的一道分析题;但最后老校长的介入,将学生引向了对社会世态人心的分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在结尾部分,“校长流泪”既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中助人为乐的美德的缺失感到忧伤,也是因为从这位老师和同学们对过去那个年代人与人真诚互助的不相信中感到了教育下一代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此十分忧虑。而校长的这种忧伤与忧虑,是其真情的流露,令人深思。同时,“流泪”也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考点定位】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阅读探究题在命题时往往会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使用“你是如何看的”“你的感受如何”“谈谈你的理解”等作提示,因此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应题,即要用“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我认为”“我觉得”等进行表述,然后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阅读探究题探究的问题一般都着眼于文本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理解都不能脱离文本——无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还是探究思考,都要起于文本,归于文本,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妄加发挥。这样才能对文本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价值态度等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理解,进而发掘出其丰富的意蕴。如本题: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由互相帮助、关爱,到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流泪”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注】①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此时作者独处囚房,是他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1.体会“惊风雨”和“饱雪霜”的含义。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春天到来后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色的两句是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秋日傍晚开阔江面上美景的两句是             。”

(3)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志      项王天下者   

B.衰祚薄      内无应五尺之僮

C奉圣朝      周公之所由使也  

D.不赴命      不就职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飞,榆枋而止,时不至,而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

B.为之舟         芥:小草

C榆枋而止            抢:触、碰     

D.于地而已矣        控:控制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示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1897-1986)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著有《文艺心理学》《文化苦旅》《诗论》等。    

B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滕王阁序》就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

C《陈情表》作者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祖母刘氏将其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国,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D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