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风云人物梁同学,拥有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风云人物梁同学,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最近参加高晓松做评委的一档电视节目时说,他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高晓松对此怒斥:“你不去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你该找什么工作,你不觉得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梁、高事件,引发大众热议。

戴同学:我觉得迷茫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管多么光鲜亮丽的人都会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总会有所发现,毕业不见得就能遇见一份好的工作,可能还会换几份,但人生本来就有多种可能不是吗?

某心理咨询师:现在很多学生都缺乏和自我的对话。知识课程大家已经掌握很多,但关于生命体验的课程却十分缺失。

刘同学:哈佛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他们的教育会给他们灌输你以后要做什么,让他们觉得他们生来就是要改变世界的。

高晓松做节目时常提到一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

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你,对以上材料内容有何看法?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踏实走好每一步 踏过梦幻童年 暖风和煦,春风透过窗户进入教室,老师正在为我们上课:“你们长大后都有些什么理想?”同学们议论纷纷,有做科学家的,有做教师的,还有的做医生……我毅然站起来,“我要做农业局局长,因为他可以体谅爸爸妈妈,不让父母在田里太劳累。”说完老师笑了笑,问道:“你要怎样做呢?”“我要努力学习,考试争第一。”老师点了点头让我坐下,老师说道:“你们是新生的一代,你们有自己的理想,这很好,可你们要记住,你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你们要踏实走好每一步。”虽然当时不太明白,但老师的话印刻了我的心中。 走过缤纷少年 在这个年纪,幻想几乎以成过去式,有的只是为梦想打基础,年少的轻狂使我的梦想背道而弛,自我满足的心理总是停留在“优生”这个层面,恕不知我已固步自封,中考模拟考了班里的后几名,中考的到来,父母着急了,一向很优秀的我连高中都考不上,班主任也终于担心我了,他可是陪伴了我三年的恩师,说道你仍然很优秀,但自信的极端那是自负,你只顾在云端跳舞,你注重过你的实际吗?自那以后,我懂得了老师的用意……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出自己的真正脚印,经过数月的努力,我终于考进了理想的高中。 拼搏无悔青春 虽说这四月还未到盛夏,但胜似盛夏,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我有些胆怯,看着一次次考试后那令人窒息得分数,我对前途又迷茫了,当年的豪言壮语已不复存在,再这迷惘之际,我常常回忆童年的纯真,少年的轻狂,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气,我真的该放弃吗?是否选择过这一月,我恍惚了......不,我不能,我不甘,曾经的荆棘我用了汗水融化,曾经的高傲我用低调冲击,如今,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我却退却了,我对得起自己吗? 二次诊断性考试已结束,虽仍不理想,但我不气馁,因为你以尝试过第一次失败的痛楚,因为青春不允许我气馁,这不过是高考前的热身罢了,并不是高考。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找到误区,解决它。与其站在云端沮丧失败,还不如步入地面寻找为什么失败,直到真正的去决战高考。我的心中没有失意,只有那决战的满腔热血,我似又听到老师的话语:踏实走自己的每一步…….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云端之上,我们应该贴在地面拼搏自己无悔青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本题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如(1)梁同学:高学历与社会责任(2)戴同学: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正视人生的多种可能(3)心理咨询师:注重生命体验,注重生命的过程。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则“节约用水”公益广告,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父亲汤一介相处的点滴

汤双

在父亲的大多数同事和学生眼里他可能是个比较严肃的人。但在我眼里他其实是个颇有些浪漫情怀的人也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人。在我们这个家里完全没有“父父子子”那一套他也没有多少“权威”。多年以来我姐姐和我与父母之间一直是没大没小的“人人平等”在家庭内部基本上得到了实现。如今父亲已逝许多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大大小小的往事反而异常清晰地在脑海里显现出来……

打桥牌是我们全家住在中关园280号时“文革”期间的重要活动。刚开始我的水平最低是父亲和我搭档与母亲和姐姐对阵。之后技术见长就成了姐姐和我与父母对阵。再后来父母一方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不过他们不以为意每次都还在记分本上由父亲与姐姐代表双方签字以防日后有人“不认账”。那段时期家里没什么钱市场上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在打桥牌时如果有一块从中关村茶点部买来的松花蛋糕虽然得一分为四一人一份),已经算是高规格的享受了。偶尔搞到一罐咖啡简直如获至宝。那时所用的咖啡壶是放在火炉上烧的壶的顶部是个玻璃罩可以看见咖啡沸腾时冒出的泡泡。听着咖啡壶发出的咕嘟、咕嘟声闻着满室的香味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壶咖啡喝完剩余的咖啡渣还能再煮一次——称为“二道咖啡”。不管一道还是二道现在想来都是美味无比。尽管当时外部的政治压力很大在我们这个“家庭堡垒”内部仍然充满着温馨与“小资”情调。

1979年暑假父母有机会参加北大组织的北戴河度假旅游在北戴河有一个夜晚我们四人带了一台在当时还属于稀有物品的收录机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一边看月亮一边听小夜曲。明月、涛声、小夜曲彼情彼景现在回忆起来似乎仍然如梦如幻。

度假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某天中午我们去起士林在北戴河的分店吃饭发现可以在露天的座位上用餐于是要求坐在那里可服务员说那些座位是专门供外宾用的。父亲平时极少与人争执那次却按捺不住批评服务员崇洋媚外并告诉服务员他的学生里就有一些是外国人难道学生坐得老师反倒坐不得?老先生一生最容不得的就是把外国的月亮看得比中国的月亮圆的人。然而他说的那些话对服务员全无作用我们最终也没能在那儿吃饭。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曾随秦元勋先生学习相对论。有一次在家里与父亲聊起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正想好好卖弄一番不料他却坚决不肯接受“光速不变原理”他以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认为宇宙间不应该存在一个不可超越的极限速度。我自认真理在手与他反复辩论多时却始终无法“取胜”。通过与他辩论我得到一个很大的收获不论一个理论多么权威我们仍然可以对它的基本原理问一个为什么。长久以来我们之间这种科学与哲学的辩驳时有发生最近几年连我的儿子也加入了“战圈”。直到今年八月初我回北京看他时我们还在聊“数学到底是人的发现还是人的发明”之类的话题。

父亲曾与我们一起在美国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小镇上住过三个多月。小镇里的生活十分平静每天他在家里写一本类似于回忆录的书《我们三代人》。晚饭后他总会带着小汤出去散步走到一个小店让小汤玩上一会儿里面的简单的电子游戏机若能赢得一小块糖祖孙俩便十分高兴。周末我们有时会去海边捞螃蟹或开上一两个小时的车到一个由火山口形成的小湖去划船。他后来多次说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悠闲、也是最喜爱的日子。最近我时常会想当年他在散步的路上和五岁的小汤都会谈些什么呢?问小汤他已全然不记得了。我自己倒是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常给我讲《庄子》里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才与不才之间”这也许对我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今天反观父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他虽以儒家的道德自律心向往之的却是《逍遥游》里那种“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生活。

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散无法再聚时间也不可能倒流但记忆却可以常存。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汤一介19272—20149),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汤一介和冯友兰等北大哲学系的教员都遭受批判但当时的汤一介并没有质疑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1976年10月10号随着四人帮的隔离审查中央下令查封“梁效”。在1983年开始的整党活动中“梁效”成员汤一介被定性为犯一般性错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提及在家中煮咖啡的事件称一壶咖啡煮了一道剩余的咖啡渣还要再煮第二道旨在突出当时生活条件之差。

B作者笔下的父亲既有严肃的一面也有温情随和的一面这样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感体现了人物传记的真实性。

C我们最终没能在起士林用餐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服务员崇洋媚外二是因为父亲性格耿直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

D尽管“我”和父亲反复辩论也不能说服他接受“光速不变原理”这除了与他不受权威观念的束缚有关外也和他对世界的认识有密切关系。

E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多次引用庄子的话这既是叙事抒情的需要也是汤一介作为哲学家精神气质的一种体现值得细细品味。

(2)作者说汤一介“心向往之的却是《逍遥游》里那种‘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生活”,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追忆了汤一介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

(4)汤一介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董仲舒之“数”

王传林

“数”作为哲学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并被《周易》《老子》《荀子》等作品予以理论化。时至秦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等作品对“数”与“数字”也颇为钟情董仲舒更是将“数”与“数字”大胆地运用到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从而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值得多维探寻。

“数”作为存在是一切存在之定在的敞开与涌现。当“数”成为人感知与思考的对象时它便有了被抽绎与量化的可能从而使其与存在本身相分离继而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

继轨前人董子提出“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等。在他看来万物之中存在“数”天亦存在“数”。或曰“数”作为存在拥有物自体隐存的幽暗与形上之天所涌现的神秘由数至数字的过程则是试图摆脱幽暗与神秘并使之明朗与清晰的过程。在董子眼中数字是最纯净、最明晰和最抽象的定在从而凡物皆成可度量、可重复或可显现的图式同时数字作为一种哲学语言拥有言说的力量拥有建构理论世界的力量。简言之“数”作为存在之定在向人揭示宇宙的图景与结构其中蕴含着天道、善与美的敞开与涌现。

人是“思”的主体“数”是“思”的对象人在思时通过数字符号面向存在。董子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由“一”推演出“二”阴阳、“四”四时、“五”五行与“十”十端);同时他又以“五行”配“五常”以“四时”配“四政”。值得指出的是董子认为“十”具有圆满性、人伦性与道德性。由“一”至“十”“数”完成符号化推演。数的符号化意义则在于数字被引入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董子意在为现实伦常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建构寻找形上依据并试图解决其合法性的来源问题。

董子语境中的“数”之于一切存在是一种尺度——价值尺度。董子认为人伦、社会与政治领域的一切规则皆有定数而且不可违反否则即便是皇帝也会受到“天谴”。在董子那里“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因此“数”成为“君权天授”理论的凭证。可以说数的存在使天、人、政三者之间有了同质与贯通的基础也使得王者可以按照数的尺度去看待一切客观存在进而得以完成伦常制度与政治架构的设计。

董仲舒用数与数字来解构一切存在包括人自身),他建构了系统的数字诠释学提出了颇为典型的诠释范式。其中以数释天是形上依据描绘的是自然图景以数诠经是理论源泉描绘的是历史图景以数解人是基本环节描绘的是身体图景以数统政是理论旨归描绘的是政治图景。

“以数统政”是理解其数字诠释学的关键。董子认为“王者制官”是通过“条天之数”与“备天数以参事”来实现的其要旨是“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简言之通过“人副天数”与“官制象天”“天数”得以向“人”与“制”扩展。或曰现实政治制度的内在理性应该源于天数否则将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董仲舒那里“数”既是存在之定在又是存在之符号既是存在之尺度又是他数字诠释学的基础。

B董仲舒用“数”与“数字”解构自然和社会赋予了“数”与“数字”不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价值。

C董仲舒为君权寻找合理性“数”既是“君权天授”的依据也是能够超越君权、制约君权的力量。

D在董仲舒那里“数”的存在使天、人、政之间有了同质与贯通的基础“天数”得以向“人”与“制”扩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的概念出现很早其范畴在历史发展中被不断拓展和丰富具有了丰厚的意蕴和价值。

B“以数统政”是董仲舒数字诠释学的关键也是董仲舒数字诠释学的理论旨归描绘的是历史图景。

C作为人感知和思考的对象经过抽绎和量化后“数”便与存在本身相分离成为一种理念或思想。

D“数”是幽暗而神秘的定在数字则是纯净、明晰、抽象的定在能够揭示宇宙的图景与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董仲舒之前“数”就已经被理论化而董仲舒则把“数”推演成为明朗、清晰的数字。

B董仲舒以“气”为载体以“一”为原点以阴阳变化为路向把数字引入到了人伦、社会和政治领域。

C“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包含着以数解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董仲舒诠释范式的基本环节。

D董仲舒认为“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如果违背人伦、社会、政治之“数”就会遭受惩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      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      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        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          症状。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4)把第三大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