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逛一逛。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菜谱说:“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菜谱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鲜,一连点了5个菜。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端菜上桌。杨老实一看,顿觉奇怪,就指着一个个细瓷盘子问是什么菜名。服务小姐也就指着一个个盘子甜甜地做了介绍。

杨老实终于明白:“母子相会”,原来是凉拌的煮熟黄豆铺底,上面放着豆芽。“小二黑结婚”是在盘子里放了两个剥去黑壳的皮蛋。“青龙卧雪”是盘子里装点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黄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居然是红烧猪蹄,然后在四周镶一圈香菜。“一国两制”竟然是一盘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杨老实望着菜,默然沉思: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我们乡下常吃的东西而已。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聪明,取些怪好听的名字。

服务小姐又送来一瓶酒,开瓶盖倒了两杯,放在他俩的面前,然后飘然而去。

孙儿一边给爷爷拈菜,一边劝爷爷喝酒。杨老实喝了两口酒,感到不舒服道:“这是什么酒?怎样像潲水味呢?”

孙儿笑着说:“爷爷,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杨老实拈菜入口,皱着眉说:“这菜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孙儿接上话:“爷爷,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成了,图多填肚子。现在好多人都讲究玩味了,还都究档次哩!你多吃几次,习惯了就合口味了。”

酒毕。孙儿说:“爷爷,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杨老实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他就答道:“要得。”

孙儿叫来服务小姐,立马就端来两碗“羊拉面”。杨老实用筷子一撬,竞没有一片羊肉,直问服务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灿然一笑说:“做面条的师傅姓杨。杨师傅有一手做面条的绝技,在食品技艺大赛上获过金奖,已成名人。以名人作广告,就将面条命名为‘羊拉面’喽。”

杨老实听完,叹了两口气:“唉!唉!真会骗人。”

吃罢。杨老实看见孙儿摸出三张100元钞票,买单结了账。他一下子头昏眼花,惊呼:“怎么这么贵哟!我们乡下要卖好多谷子才够哟!”

孙儿劝道:“爷爷,你辛苦一辈子,爸让你享受享受!”

杨老实愤然道:“我再也不来享口福喽!真是‘名菜’宰我们乡巴佬没商量。我还是回乡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局长儿子开着小车接老人进城享享福,要报答养育之恩,可老人来后,局长却说白己没空,实际上这是一种托辞,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和亲情。

B.小说塑造杨老实人物形象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C.小说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如“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怎么这么贵哟”等,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民族特色。

D.小说最后以“杨老实愤然”作结尾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E.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杨老实的“老实”和城市人的“聪明”、儿子的初衷和拙劣的结果、杨老实的高兴而来享口福和最后心的煎熬等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2)小说交代杨老实对于五道名菜的顿悟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杨老实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立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揭示了名菜名不副实、玩噱头的现象,折射出城市人有“文化”却喜爱故弄玄虚、“聪明”不诚信的一面; ②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杨老实“感到菜名很新鲜”,当看到端上的菜时“顿觉奇怪”,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下文写主人公的“不舒服”和“愤然”张本; ③烘托了人物心理,形成主人公思想、心理上的逆转,由前面的“高兴”进城“享享福”到“默然沉思”; ④结构上,呼应了文章标题。 (3)①憨厚、老实。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本分老实,实话实说自己的感受。 ②直率、好奇。杨老实感到菜名新鲜就想尝尝,面名稀奇就想看看,而且喜怒形于色。 ③传统、节约。杨老实没有文化,思想观念传统,小农意识强烈,不能习惯和适应城市生活;在孙儿结账时直喊贵,则表明他的节约意识。 (4)观点一: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小说通过叙写杨老实进城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性,用杨老实质朴老实的言行心理来反衬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中存在的名不副实、钻营机巧、追求奢华虚名的不“老实”现象,杨老实的不适应、不习惯和作者的批判意图正好相合。观点二: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小说通过叙写杨老实进城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性,在塑造杨老实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赋予了深沉的情感,借着城市生活的背景,既有讴歌他老实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一面,也以点带面委婉地批判了杨老实们思想观念传统落后、固执而不知变通“太老实”的一面,(任选一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错,本文结尾应该说卒章显志;C项“民族特色”不够准确;A项曲解文意,“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和亲情”错误。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赏析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文章的线索,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揭示主旨:揭示了名菜名不副实、玩噱头的现象,折射出城市人有“文化”却喜爱故弄玄虚、“聪明”不诚信的一面。结构上:承上启下。呼应了文章标题。刻画的人物形象上:烘托了人物心理,形成主人公思想、心理上的逆转,由前面的“高兴”进城“享享福”到“默然沉思”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本文可以从人物的性格上来分析人物形象,憨厚、老实,直率、好奇。还可以从思想上分析:传统、节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①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②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举例子要做到:具体,泛泛而谈往往没有深度;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吻合,能印证作者(或你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你的例子不能是照抄原文的例子,应是原文之外的另一个事例材料。④写出你自己的评价分析。评价要紧扣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情感;要结合你举的例子;要有自己的看法。观点: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理由:1.从老杨方面揭示的主题:小说通过叙写杨老实进城吃名菜的故事情节,以点带面地揭示了城乡思想观念、文明习惯的差异性。2.从饭店的角度揭示的主题,:用杨老实质朴老实的言行心理来反衬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中存在的名不副实、钻营机巧、追求奢华虚名的不“老实”现象,杨老实的不适应、不习惯和作者的批判意图正好相合。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沁园春 长沙》中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少年豪情、奋发向上的诗句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一首《再别康桥》成就了不朽的徐志摩,本诗中借描写康河里的水草来表达自己对康河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鄙远,君知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其乏困         共:供给

C.夫晋,何之有  厌:厌烦

D.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2.烛之武的话中能够体现外交辞令的委婉表达方式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不仅撤了兵,还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之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遭到了晋文公的强烈反对。

C.晋文公认为秦穆公有恩于己,因为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就不会有今天,即不能回国为君。

D.晋文公还认为,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温暖心灵”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