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尽 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宮途失意,屡遭贬谪。

1.试比较颈联与陆游《游山西柏》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的不同。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①颈联写作者在曲折重叠的山间行走时辛苦的情形。远远望见前面路边的树,视线被山挡住,仿佛小路被突然截断了;回头望去,身后的山峦已经淹没在茫茫云海之中。②陆游诗中写诗人在山峦重叠水流曲折中正担心无路可走,迷惘之际,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诗人顿觉豁然开朗,不禁欣喜兴奋。答诗句富有哲理,可酌情给分,如:描写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2.①思家心切,而路程遥远,只得昼夜兼程。首联借春风对自己浪迹天涯的责怪来点出思乡之情,颔联借对途中见闻的描写来表现回家的急迫心情。②兴奋喜悦之情,山间空气清新,野趣宜人,加上归家在即,所以尾联洋溢着行人如脱羁之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喜悦之情。③对乌烟瘴气的官场的厌恶之情。尾联着重点出“清白”二字,使野间的“清白”同尘世间的“尘埃污”形成 鲜明对比,自然流露出了身世之感。 【解析】 1. 试题分析:颈联很有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和柳宗元"岭树重遮千里目"那种意境。山峦总是重重叠叠,连绵起伏,乍看无路,而实际上它向着远方逶迤延伸;岭树总是密密麻麻,云遮雾绕,乍看路断,而实际上路还在脚下。而其间正蕴含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这在哲学上就叫做"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旅人春行思家之作,语言清新明快,平淡自然,虽不着一字于议论、抒情,而情纯意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少笃学,工文辞。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 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张邦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举。

建炎元年,李纲拜右仆射,宗尹论其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报,出知舒州。言者论 宗尹尝污伪命,责置鄂州。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

吕颐浩宴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身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 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授宗尹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时年三 十。近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

初,宗尹廷时,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枢 密院副都承旨阙,宗尹拟邢焕、蓝公佐、辛道宗三人。焕戚里,公佐管客省,道宗不知兵,人以此咎宗尹。密院计议官王佾结公佐,宗尹请除价为宗正侍御史张延寿劾之,上罢儈。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魏涂为江东通判,谏官言其贪盗官钱,滂遂罢;李弼孺领营田,诛官言其媚事朱劬,弼孺亦罢二人皆宗尹所荐。 合州守臣晁公为储峙丰备,论者以为扰民,宗尹阴佑之。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 宗尹不自安。时明堂①覃恩②,宗尹请举行讨论之事,上手札云朕不欲归过君父,敛怨 士大夫。”始,宗尹建此议,秦桧力赞之,及见上意坚,反挤宗尹。上亦恶其与辛道宗兄弟 往来,遂罢。沈与求奏其罪状,落职。未几,命知温州。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

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及为政多私,屡为议者所诋云。

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有删改)

【注】①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场所。②覃恩广施恩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B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敢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C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议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帅多授剧盜/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遣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D宗尹有才智/当北敌肆行之冲/毅然自任建玫/分镇以是得相位/然其置师多授剧盗/又无总率统属/且不遺援不通饷/故诸镇守鲜能久存者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期设立的军镇,,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一项是     

A范宗尹年轻有为,勇于进谏。他不满而立年就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 重要官职,还曾因为自己的直言进谏被多次贬黜。

B范宗尹才智过人善于借鉴。为增强地方武装的力量,他上奏借鉴藩镇之法,得到皇帝批准,并由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宰相。

C范宗尹常徇私情,用人不善。他担任宰相,重人情轻法度,任用李弼孺、魏滂等贪腐残暴之人,并包庇与自己私交甚好的官员。

D范宗尹宦海沉浮,权变不足。他向皇帝提请举行讨论之事,本来已经获撙秦桧的赞同,后来反遭秦桧背弃和排挤,最终罢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

(2)会公为妻受囚金事觉,上罢公为,宗尹不自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清史研究包含着许多传统议题,如清朝与明朝宫廷结构与制度的异同,超大疆域的控制与民间治理的得失,满汉关系的持续纠结,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等等。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比如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仅仅把清朝统治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对明朝体制的再现与模仿。甚至清朝 被反复诟病的一些现象,如满汉冲突引起的民族压迫也被断定为满人受文明浸淫的程度 不够,这是“汉化论”的核心观点。

当代一些学者大致沿袭了宋学家们的看法,即以宋明王朝模式衡量清朝统治之得失,同时以没取德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作为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他们假设,以汉人为中心打造完成的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其他民族要想入主大统,就必须以汉化作为基本前提。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宋以前儒家对基层的控制力是极其薄弱的,它只不过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并没有在乡村治理层面加以有效运用。至少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儒家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当朱子撰写 《家礼》,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才得以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 可在此之输,儒学凭借什么样的渠道向下渗透呢?总不能仅靠个别“猶吏”心血来潮式的 短期推广就遍地斧花了吧?

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前,并不存在有说服力的儒学制度化普及模式,所以,所谓的“汉 化说”只不过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对以往的历史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这种看法明显高估了儒教统合政治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容易堕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

而且我们要知道,“汉化论”背后隐藏着一套令人魅尬的历史逻辑。宋代留垮我们的印象总是被北方的辽金政权进遥勒索,军事上屡战屡败,领土日益缩窄。钱锺书先生有个幽默的比喻,他说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强大,宋太祖睡的还是卧榻,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了。既然“ 一统”格局终成一梦,宋人自然要加倍努力培植文化优越感,突出主张种族之间的交往不应以武力取胜为准,想借此面对辽金威胁肘仍保留心理上之优絷。“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即起因于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也与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弥补军事衰敗的脆弱心理有关。

儒家文化固然在宋明时期以相当稳健的姿态向宫廷和民间进行双向渗透,最终成为导意识形态,但取凭源自“夷夏之辨”影响的“汉化论”不足明了清朝如何获得了统治的正当牲,很容易拘囿在对异族的妖魔化想象里不能自拔。从而无法理解清朝何以能够 实现《春秋公羊传》中预设的“大一统”格局,以及重新构造多民族共融共存局面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往远了说,植根于宋人舆论的“汉化论”同样无法解释汉唐王朝形成的历史特点

自古以来,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并非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崎状态,而是因时而变。自秦朝一统天下,来自西北的秦人就有混血夷狄的嫌疑,唐人身份杂糅胡汉已几成 定论。故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这本著作中谨慎地使用了 “华化”而没有沿用“汉化”的表述,我以为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节选自杨念群《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2015年12月《读书》)

1.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钱锺书先生的幽默比喻,是为了论证“‘汉化论’背后隐藏着一套令人尴尬的历史逻辑”这一观点。

B因为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和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弥补军事衰败的脆弱心理,所 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

C“汉化论”源自“夷夏之辨”的影响,并不足以说明清朝如何获得了统治的正当性, 也无法解释汉唐王朝形成的历史特点。

D在中国历史上,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时会 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这证明了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的观点。

B当代一些基本上继承了宋学家们看法的学者认为,汲取儒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是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

C朱熹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儒学也就有了向下渗透的渠道。

D汉化说”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这种看法很可能堕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元朝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制度,施行民族高压政策,这不应被断定为其统治者的汉化程度不够。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客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识,从此,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其实只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

C正当性的口号,并没有有效应用到治国的方方面面之中。

D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制度,全盘汉化并迁都洛阳的做法,是汉化论”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

 

查看答案

有一块大理石,曾被多位雕刻家批评得一无是处。有些人认为这块大理石采凿得不好,有些人嫌它的纹路不够美,用它绝对雕不出好的艺术品。总之,他被批评为一块不受人赏识的普通石头。但是,当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以独特的眼光,和这块人人认为无用的石头相遇后,它就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卫像”了。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在许浑的诗中,“愁”不但有长度,还有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登咸阳城东楼》);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愁居然还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 ”;又像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信息社会,我们还要熟练掌握运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

写作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比如要学会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

进而生成和创造信息

要能依据写作目的确定信息源

获取信息,正确处理信息

A.②⑤⑥④①③

B.②⑤①③⑥④

C.①③②⑤⑥④

D.①⑤⑥③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