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清史研究包含着许多传统议题,如清朝与明朝宫廷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清史研究包含着许多传统议题,如清朝与明朝宫廷结构与制度的异同,超大疆域的控制与民间治理的得失,满汉关系的持续纠结,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等等。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比如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仅仅把清朝统治的成功经验归结为对明朝体制的再现与模仿。甚至清朝 被反复诟病的一些现象,如满汉冲突引起的民族压迫也被断定为满人受文明浸淫的程度 不够,这是“汉化论”的核心观点。

当代一些学者大致沿袭了宋学家们的看法,即以宋明王朝模式衡量清朝统治之得失,同时以没取德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作为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他们假设,以汉人为中心打造完成的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其他民族要想入主大统,就必须以汉化作为基本前提。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宋以前儒家对基层的控制力是极其薄弱的,它只不过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并没有在乡村治理层面加以有效运用。至少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儒家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当朱子撰写 《家礼》,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才得以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 可在此之输,儒学凭借什么样的渠道向下渗透呢?总不能仅靠个别“猶吏”心血来潮式的 短期推广就遍地斧花了吧?

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前,并不存在有说服力的儒学制度化普及模式,所以,所谓的“汉 化说”只不过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对以往的历史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这种看法明显高估了儒教统合政治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容易堕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

而且我们要知道,“汉化论”背后隐藏着一套令人魅尬的历史逻辑。宋代留垮我们的印象总是被北方的辽金政权进遥勒索,军事上屡战屡败,领土日益缩窄。钱锺书先生有个幽默的比喻,他说宋的国势远没有汉唐强大,宋太祖睡的还是卧榻,到了南宋,那张卧榻更从八尺方床收缩而为行军帆布床了。既然“ 一统”格局终成一梦,宋人自然要加倍努力培植文化优越感,突出主张种族之间的交往不应以武力取胜为准,想借此面对辽金威胁肘仍保留心理上之优絷。“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即起因于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也与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弥补军事衰敗的脆弱心理有关。

儒家文化固然在宋明时期以相当稳健的姿态向宫廷和民间进行双向渗透,最终成为导意识形态,但取凭源自“夷夏之辨”影响的“汉化论”不足明了清朝如何获得了统治的正当牲,很容易拘囿在对异族的妖魔化想象里不能自拔。从而无法理解清朝何以能够 实现《春秋公羊传》中预设的“大一统”格局,以及重新构造多民族共融共存局面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往远了说,植根于宋人舆论的“汉化论”同样无法解释汉唐王朝形成的历史特点

自古以来,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并非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崎状态,而是因时而变。自秦朝一统天下,来自西北的秦人就有混血夷狄的嫌疑,唐人身份杂糅胡汉已几成 定论。故陈垣先生在《元西域人华化考》这本著作中谨慎地使用了 “华化”而没有沿用“汉化”的表述,我以为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节选自杨念群《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2015年12月《读书》)

1.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钱锺书先生的幽默比喻,是为了论证“‘汉化论’背后隐藏着一套令人尴尬的历史逻辑”这一观点。

B因为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和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弥补军事衰败的脆弱心理,所 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

C“汉化论”源自“夷夏之辨”的影响,并不足以说明清朝如何获得了统治的正当性, 也无法解释汉唐王朝形成的历史特点。

D在中国历史上,种族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时会 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状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学者总是喜欢刻板地强调明清两朝的连续性,这证明了持续沉浸于传统议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的观点。

B当代一些基本上继承了宋学家们看法的学者认为,汲取儒家意识形态的深浅程度是判别文明优劣的唯一标准。

C朱熹率先把儒家礼仪灌注于乡村基层,使普通民众有了接触道德教化的机会,儒学也就有了向下渗透的渠道。

D汉化说”是宋人构造出来的一套想当然的儒家理想话语,这种看法很可能堕入文化决定论的窠臼。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元朝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保留能充分保障蒙古贵族特权地位的制度,施行民族高压政策,这不应被断定为其统治者的汉化程度不够。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客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识,从此,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其实只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

C正当性的口号,并没有有效应用到治国的方方面面之中。

D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制度,全盘汉化并迁都洛阳的做法,是汉化论”无法完全解释清楚的。

 

1.A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A引用与“汉化论”没有直接联系,只是为了说明“宋代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被北方的辽金政权进逼勒索,军事上屡战屡败,领土日益缩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C原文中有“我们可以设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B“以汉人为中心打造完成的儒学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无可置疑的垄断地位”是当代一些学者的假设,且“宋以前儒家对基层的控制力是极其薄弱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一块大理石,曾被多位雕刻家批评得一无是处。有些人认为这块大理石采凿得不好,有些人嫌它的纹路不够美,用它绝对雕不出好的艺术品。总之,他被批评为一块不受人赏识的普通石头。但是,当意大利著名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以独特的眼光,和这块人人认为无用的石头相遇后,它就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卫像”了。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悟?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使语段的意思连贯、完整。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在许浑的诗中,“愁”不但有长度,还有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登咸阳城东楼》);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令人惊叹的是,她的愁居然还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 ”;又像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信息社会,我们还要熟练掌握运用信息工具的技术和方法

写作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比如要学会在互联网上搜集资料

进而生成和创造信息

要能依据写作目的确定信息源

获取信息,正确处理信息

A.②⑤⑥④①③

B.②⑤①③⑥④

C.①③②⑤⑥④

D.①⑤⑥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越来越多的人倡议开展“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一起对“浪费”说不!

B.雅安群山环抱,青衣江穿城而过,由于地处潮湿温润的四川盆地西缘,使这里终年多雨,有“西蜀天漏”“华西雨屏”之称。

C.成立于1984年的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开展屈原与楚文化的考察、调研和咨询工作,促进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

D.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早已成为纽约华人茶前饭后、短信电话里的必聊话题。该片从食材到民俗,海外游子们看到“口水往肚里咽,眼泪顺脸颊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B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C在座的各位都是遵义市教育界的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D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未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