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坚持做同...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坚持做同一件事,坚持10年就能够成功,坚持20年就能够创造奇迹。而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同一件事做了一辈子,依旧平凡无奇。

 

坚持适合自己的 有人这样说:同一件事,坚持做10年便能成功,20年便能创造奇迹。的确,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用一辈子做了一件事却依旧平凡无奇,这似乎有所矛盾,而究其根本,是大多数人在选择坚持时,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托尔斯泰用10年时间完成《复活》,马云用近20年的时间创造了电子商务阿里巴巴的奇迹,孙中山用20年的努力完成了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的新历史。他们是成功的人,创造奇迹的人,固然,这些成就来源于坚持、努力,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遇到的机遇密不可分,但探其究竟,他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路。是托尔斯泰悲天悯人的心肠,马云机智的洞察力与孙中山的革命性让他们走上了自己的最适合的道路,试想,若让马云去写作,托尔斯泰去革命,孙中山去搞科技,纵使他们被视为天才,也难逃沦为平凡的下场。 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很多人意识到了坚持适合自己的重要性。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资质,不同的天赋。再好再锋利的利刃若不用在适合的地方,其与一把钝化无比的锈刀有何区别。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却硬是抱着死心眼闭着眼一路坚持下去,不仅给自己带来成就平凡无奇的挫败感,而且,那种坚持长久倾注诸多心血与最终毫无成果的强烈对比,会让你陷入一种深深的无力之中,缺乏动力,最后你获得的结果,除了来自别人对你“坚持”的“敬佩”,且不说是否含有嘲讽的意味,你还获得了什么?人类都是感情动物,不是麻木的机器,我们需要适当的成果来作为激励,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多少人品尝这种激励带来的甜头。 我们生活一个功利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时代,我们羡慕他人的成就,渴望复制他们的奇迹,我们也往往将目光聚集于公众所认知的利益最大化处,如毕业大学生扎堆从事金融行业,不管本身是否适合,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其中虽不乏真正有天赋的人,但纵观当今中国,出现多少金融大家?又如前些年李娜的网球奇迹引起了全国的网球热,这确实有利于全民的运动提升,但无可否定的是,许多家长的期望是复制李娜的成功,而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坚持了一生也不过是平凡的人。我们缺乏的不是坚持到底的决心,而是对自我的清晰定位,当然亦不要被利益恍惚了选择。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将这件事坚持下去,多一份像周浩一样弃北大而选技校的魄力,使自己人尽其才,共同创造一个多样发展的社会吧。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初看材料,似乎是在讨论“坚持与否”这个命题上,其实本材料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如果你的立意定在“要不要坚持”上,那就有失偏颇了。仔细阅读材料不难发现,“坚持”固然是本文的关键词,但材料隐含的信息不是要你对“坚持还是不坚持”作阐发,而是要你思考“怎样的坚持与成功(或创造奇迹)有关”。因此,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坚持”都属于没有真正读懂题意。另外,本材料还隐含着对“成功(或奇迹)”的辩证思考,对它的界定与阐发,又恰恰是能够甄别考生有无思想、思维高下的很重要的一点。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二、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找对象法,即从文中不同的对象入手进行立意。比如本题,这个作文题指向比较明确,讲述“坚持”和“成功”的关系。从同学们提交的提纲来看,大部分同学能顺着这个思路,明确了坚持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还要有方法、有目标,这样,才有可能迈向成功、迈向不平凡。这个立意很保险,但是,坦率地说,要拿高分恐怕比较难,因为人人笔下皆有的东西是很难分出高下的。有一点要注意,有些同学仅仅论述坚持的方法、坚持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或者只论述“成功”的条件,是不对的。脱离了“成功”谈“坚持”极有可能偏离材料。正确且简单的做法是,分论点中要出现“坚持”和“成功”这两个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

2.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本篇小说主题做解读,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处。

(1)           ,汉家宫阙动高秋。(《长安晚秋》)

(2)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

(3)                           ,牛山何必独霑衣。(《九日齐山登高》)

(4)                  ,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

(5)惊风乱飐芙蓉水,                             。(《登柳州城楼》)

(6)长者虽有恨,                         ?(《兵车行》)

(7)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8)不堪盈手赠,                     。(《望月怀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齐安早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行                          旌:表彰

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            辟:征召

C.亦易                        罢:停止

D.必蒙宽                        宥:宽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

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

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

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2)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

4.概括第四段中高巍是从哪些方面为燕王分析胜败之机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C.“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