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好望角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成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得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

2.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本篇小说主题做解读,并结合本文阐述理由。

 

1. (1)小时候在地图上初始“好望角”,想去看看; (2)解放后努力学习,希望出国; (3)后来,儿子在非洲工作,想接他出去; (4)最后他发现家门口的河岸像“好望角”。 2. (1)终于看到河岸很像好望角的狂喜; (2)为了自己的梦想而痛失亲人的悲伤; (3)在历经磨难之后人生彻悟的狂喜。 3. (1)为人物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为传奇老人提供了环境。 (2)映衬出人物的心情。如“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静穆的景物渲染出老人内心的苍凉。 (3)突显人物形象。“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烘托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 (4)暗示时间的推移。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暗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4.小说主题有: (1)歌颂人的坚强、韧性之美。 (2)赞颂梦想各给人抗争命运的力量。 (3)有些梦想太遥远,要以豁达的心境走出人生的困境. (4)幸福就在身边,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事物。(主题2分,理由1分。理由可以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命运、人物言行等阐述)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去看“好望角”,是老船夫一生的追求。请概括他人生各阶段有关这一追求的具体内容”,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老人想去看好望角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概括。依据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2.题干问的是“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这些划线句,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老船夫内心的情感。划线句在文章倒数第二段,从“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可以看出此时的狂喜;同时也有失去亲人的悲伤,而从后面“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可以看出历经磨难后的彻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比如本题,“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老船夫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先确定题干中引文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穿插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此题,对于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映衬出人物心情、突显人物形象、暗示时间的推移等方面分析。比如文中茂密的芦苇、飞翔的水鸟、清澈荡漾的河水、明净的天空、灿烂的夕阳等就为为传奇老人提供了活动的环境;文中“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等静穆的景物描写就渲染出了老人内心的苍凉;文中“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等描写就映衬出老人历经磨难后的坚强;文中先写起初“河上无风”,“芦苇挺立”,后来起风了,芦苇沙沙地响,这些描写就暗了示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景物描写在小说中一般起到辅助作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活动安排好一个背景环境。须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为人物提供大的时空活动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要分清是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还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分析社会环境描写时,要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体会在国家、民族、时代背景下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典型性格。感受、分析自然环境描写时,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察自然环境的特点,然后领会其在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情的烘托方面所起的作用。自然环境: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概括小说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一)从题材内容着眼。题材中蕴含着主题。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规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方向。1.抓标题。小说的标题以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解读小说主题的突破口。2.抓主要事情。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二、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1.挖掘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2.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看人物的典型意义。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涵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3.从小说的人物关系把握作品主题。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怎样的主题有关联。三、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形式——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1.把握梳理情节过程。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2.探究情节设置的原因。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结构选择,而小说的情节设置往往也体现着主题表现的需要。3.品味细节。小说的细节是构成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基本因素,细节描写是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从而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因此,从细节切入可以感知作品的主题。四、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1.分析环境的特点。小说中的环境为小说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背景,怎样的环境生成怎样的性格,怎样的性格决定人物怎样的命运,而小说人物的命运蕴涵作品的主题。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2.抓背景介绍。小说中故事的发生离不开它的社会土壤,把故事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五、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分析。一般说来,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在阅读时要观察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如何导致了主题的模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处。

(1)           ,汉家宫阙动高秋。(《长安晚秋》)

(2)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

(3)                           ,牛山何必独霑衣。(《九日齐山登高》)

(4)                  ,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

(5)惊风乱飐芙蓉水,                             。(《登柳州城楼》)

(6)长者虽有恨,                         ?(《兵车行》)

(7)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

(8)不堪盈手赠,                     。(《望月怀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齐安早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注:此诗作于赴长安科考过齐安时,作者早年曾数去塞北。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辏,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大王与天子义则君臣,亲则骨肉,尚生离间。况三十万异姓之士能保其同心协力,效死于殿下乎?巍每念至此,未始不为大王洒泣流涕也。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太祖在天之灵亦安矣。

书数上,皆不报。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行                          旌:表彰

B.辽州知州王钦应诏            辟:征召

C.亦易                        罢:停止

D.必蒙宽                        宥:宽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巍悉心照料身患痼疾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居住,粗茶淡饭,守孝三年。

B.高巍上疏建议抑制工商业,慎重选拔举用贤能,重视名号封赐和车服仪制,得到太祖的赞许和采纳。

C.在削藩一事上,高巍主张仿效主父偃的策略,反对采用贾谊和晁错的办法,这一建议得到惠帝的首肯。

D.李景隆兵败,高巍脱身南归,拒守济南,等到京城失守,他就在驿站中自缢殉国。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

(2)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

4.概括第四段中高巍是从哪些方面为燕王分析胜败之机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C.“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查看答案

《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反映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选项是(  

A.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B.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